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5    

                     作者: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要政治意义的观点。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社会变革。改革和革命都是表征社会变革的概念,但二者所指的社会变革的性质又不同。如果说革命是为了解决社会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束缚它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改革则是为了解决社会体制问题,即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进行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和革命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列宁说过,改革的概念,无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对立的;忘记这种对立,忘记划分两种概念的界线,就会经常导致在一切历史问题的论述上犯最严重的错误。但是,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这条界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可变动的,要善于在每一个具体场合确定这条界线。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只能是改革,因此,我们的改革同以往阶级社会的任何改革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重大而特殊的意义。改革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就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历史地位而言,改革的确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

同历史上的改革相比,当代中国改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改革越是向深度发展,发展中的问题与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与深层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与新提出的任务就越是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目前既处于发展的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问题、矛盾、任务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另一方面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这一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从哲学的角度看,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验方法。我们应当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社会实验方法,并在实践中用这样一种方法取得经验、发现规律、形成共识,在把握规律、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当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其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曾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排斥市场的经济体制又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变革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枝节的、细微的改变或修补,而是指向经济体制的深层结构和根本问题,是对体制的革命,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早就指出: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再证实了马克思这一观点深刻的真理性和巨大的超前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我们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改革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使生产力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市场经济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有效激励生产经营者的现代经济形式,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并在实践中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从哲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不仅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形式,而且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要在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方式、国家治理方式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改革是一种辐射全部社会生活的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日益增强。因此,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形成改革的综合效应。

马克思指出,社会机体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在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过程中,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交织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研究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及其结合点,并在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从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和任何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完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社会发展的转向,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正是在这种自我变革中,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如果说改革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一命题规定了改革的作用和地位,那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命题则规定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我们只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就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领导人民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从实践上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苏式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艰难的实践独创的。这是一条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执笔:杨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