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汪振军[]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内容摘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我们要加强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四大古都特色文化街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实施文化产业支柱产业计划,构建黄河文化带、发挥一带两翼的带动作用,培育大师打造品牌,做好文化的教育传承,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挖掘培育中原文精神。

   关键词: 传承  创新  路径选择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不仅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全国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问题是传承与创新。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费孝通 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赋予传统的生命。”[①]对于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河南来说,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以大气魄、大手笔、大思路,找到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找到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记忆,是古人文化创造的实绩,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于彰显一个地方的文化实力,提升一个地方的文化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天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已在城市改造和乡村建设中将文化遗存毁灭,抹去了人们的文化记忆,人为地掐断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实际上是一种无知和文化短视。河南是文化遗产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为此,我们要对全省文化遗产全面普查,重点做好国家和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三大世界遗产及洛阳、郑州两个大遗址片区的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长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工作和新郑郑韩故城、巩义宋陵、郑州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渑池仰韶村遗址、信阳城阳城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19处大遗址以及安阳殷墟、汉魏洛阳故城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作。举办国际性的文化遗产论坛----“嵩山论坛”,组织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探索保护利用新办法,提高全民遗产保护意识和我国遗产保护水平,提升河南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重大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和少林寺,真正让文化惠及于民。打造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重点推进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及省辖市和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物景观展示、历史场景再现、时空角色体验,使文化遗产从抽象到具象、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历史隧道走向现实人间,激发人们的观赏兴趣,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建设四大古都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和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彰显一个城市的个性与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夏,还包括富有历史底蕴和人文传统的老街道、老房子、老字号。我们从老街道、老房子、老字号能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生命、时光、温情与智慧。现在西安的鼓楼街、杭州的河坊街、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成都的宽窄巷,厦门的中山街、青岛的八大关、哈尔滨中央大街都已成为人们追寻一个城市历史记忆和旅游的胜地。从河南看,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这些城市都有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非寻常城市可比。因此,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为重点,在每一个城市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如郑州的德化街、开封的书店街、洛阳的老城、安阳的老城(九府十八巷),将地方城市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特色物产、文化符号、文化名人、特色建筑、特色商店(老字号)融为一体,可游、可购、可食、可看、可娱,使特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神话故事、手工技艺、礼仪风俗、岁时节令、生产知识、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为此,我们要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完善四级文化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重点加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争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方面取得零的突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建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非物质进行梳理、分类,通过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特别是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精心培养,要有特殊政策、资金、项目支持,通过保护性传承和生产性传承,使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加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河南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支持开展具有中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发扬光大。

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公共文化建设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特点,其工作重点是重心下移和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城市社区文化与农村村镇文化作为重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加强广播电视网和手机互联网的广泛覆盖,让广大群众都能接受最新的知识信息。认真搞好文化下基层、文化进校园、文化进社区、公益性文化讲座、展览、演出,让高雅文化走近群众、走进基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文化设施,推动文化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共建文化服务点,鼓励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与政府一起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共同解决当前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鼓励企业、团体、个人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通过免费或降低票价,让群众得到实惠。大力支持郑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和周口“周末一元剧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带动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五、实施文化产业支柱产业计划。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创意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认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5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一跃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相比而言,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我们是文化资源大省却不是文化产业大省,这与我们作为文化大省的情况还不相般配。目前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认真研究自己的文化资源特点,认真研究当今情势下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创意为中介,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产业优势,通过文化产业支柱产业计划,提升我们的文化竞争力。要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文化改革试验区、知名文化品牌、知名文化产品、知名文化节会、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强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使文化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体育、旅游、信息等产业结合,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景区设计、媒体设计等有机结合,优化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用文化创意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升级转型,用文化产业成就更多的农业品牌和工业品牌。

六、构建黄河文化带,发挥一带两翼的带动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地处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现代行政区化的限制,沿黄文化带虽然资源众多,但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资源整合与联合开发。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必须从大黄河的视野整合沿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带,东引西领,上下联动,发挥文化的整体效应。黄河文化带建设要以郑州为中心向西整合洛阳、济源、三门峡的资源,向东整合开封、新乡、濮阳、商丘的资源。同时,要发挥南北带动作用,在豫南要带动许昌、漯河、南阳、周口、信阳、平顶山的资源,在豫北要带动焦作、新乡、安阳、鹤壁的文化资源,形成一带两翼的文化格局,实现中原文化的整体突破。

七、培育大师打造品牌。大师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代表,他以自己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宏阔的眼光、伟大的作品,照亮一个时代的文化道路,创造一个时代的精神高标。作家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②]中原文化在历史上之所以灿烂辉煌就是因为出现了像老子、庄子、墨子、列子、韩非子、吕不韦、张衡、张仲景、许慎、何晏、阮籍、郭象、神秀、玄奘、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李贺、李商隐、吴道子、邵雍、程灏、程颐、李诫、朱载堉、冯友兰等一大批圣人和大师。今天,我们振兴发展中原文化更需要一批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水准的大师。为此,河南要营造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真正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善待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更多的人才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家,更多的作品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要大力推进文化精品战略,突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华夏历史丰富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一批展现中原特色,树立河南形象,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名著、名作、名品、名栏目。大力推进文化原创战略,突出中原文化的创新力。要积极支持一批有功力有潜力的学者潜心从事学术研究,积极扶持文学艺术家潜心从事文艺创作,要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和文艺作品给予重点扶持、资助和奖励。大力推进特色文化战略,打造具有中原个性的文化品牌。使禹州的钧瓷,宝丰、汝州的汝瓷,南阳的玉雕,洛阳的三彩,开封的汴绣、木版年画、官瓷,豫西的剪纸,浚县的泥沽沽,濮阳的泥泥狗,王桥的农民画等走向全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亮点。大力推进文化品牌推介战略,使河南更多的文化品牌走向全国和世界。政府每年可实施10个品牌推介计划,将河南以少林、太极为代表的功夫文化,以洛阳牡丹文化节、郑州少林武术节为代表的节会文化,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为代表的实景演出文化,以《水秀》为代表的杂技文化,以淮阳庙会为代表的庙会文化,以钧瓷、汝瓷、唐三彩为代表陶瓷文化等推向全国,让河南品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八、做好文化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培养文化所需要的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原创动力。文化教育传承需要像 冯友兰 先生所说的“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后接力,文明的火种才能得以延续。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传承,更重要的是心灵追求和精神气质的传承。在教育传承方面,目前河南的高校要建立国家级的研究平台,如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基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传统、中原文化精神、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的研究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依托郑州大学办好嵩阳书院国学院,像当年清华办国学院一样,聘请国内国际一流学者,传道授业,培养高端国学人才。大力推动文化专业人才的学科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学院“3+2”跨学科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学历和学位教育。鼓励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建立学历和非学历性质的国际文化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原文化。组织学者编辑出版普及性的《中原文化读本》,将中原文化作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加强与国家孔子学院合作,建设中国文化体验中心,让中原文化走出去。

九、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手段的创新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类学家萨皮尔说过:“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③]迄今为止,人类的文化经历了五个传播时代,即口语时代、文字时代、机械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和数字网络时代。人类的文明正是在科技生产力的推动下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文化变革。文化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传播价值、传承精神、塑造形象、沟通思想,提升素质、营造和谐、凝聚人心。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文化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必须重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推介宣传我们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让手机、互联网、动漫、游戏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有效载体。要大力支持重点媒体建设,形成一些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综合性网站。要通过对于中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精心策划,打造一批像大河报的《厚重河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华豫之门》那样具有中原风格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传媒文化品牌。同时,要与国内外著名媒体形成联动,采取请进来与推出去的办法,让中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十、挖掘培育中原人文精神。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主要腹地,依托黄河,是农耕时代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历代的政权更迭中,向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④]4中原的“中”,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如中间、中心、中央、中原,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如中庸、中道、中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源自中原。《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每一个中国人信奉的人生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主干文化儒、道、佛也在中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和谐相处,共生发展,影响中国文化上千年,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今天,建设中原经济区,弘扬华夏历史文明,一方面要从传统文化汲取滋养。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柔相济、以和为贵,发扬中原人开放、包容、大气、实干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要吸取先进的现代思想理念,如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全面增强河南人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挖掘培育中原人文精神方面,一方面要有文化自信,相信我们只要努力,只要发展、只要创新,肯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知耻而后勇,扬长而避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精神的蜕变与升华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其中有继承,也有舍弃;有接纳,也有吸收;有肯定,也有批判;有学习,也有创造;有痛苦也有欣慰。有徘徊,也有前进。人文精神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一种素质、一种心态、一种氛围、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气象。相信聪明的河南人,能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面对历史,面向未来,以全新的气质形象让国人注目,让世界注目。

总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需要日积月累的默默奉献,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薪火传承,需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只要河南人团结一致,中原文化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中原文化一定能够在当今时代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注释:



[] 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2A 012)、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中原文化改革发展研究》(2012B630)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汪振军(1963 ),男,河南灵宝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首席专家。

 



[] 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08309页。

[] 郁达夫:《怀鲁迅》

[] (美)威尔伯·施拉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含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周海涛,论中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品格[J], 学习论坛,2013( 6)   

 

 

                      原载《学习论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