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龙:闲话读书

 一、读书的作用在于增强精神能量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可以说:读书不是为了其它,而是要增强精神能量。因为能是功的前提,要做功,就必先有能。所以正像吃饭是为了增强身体能量一样,读书的真正作用就在于增强精神能量。

二、阅读的“能”决定了写作之“功”

采过多少花,蜜蜂就酿多少蜜;嚼过多少叶,蚕儿就吐多少丝;加了多少油,汽车就跑多少路;吃下多少饭,人们就干多少事。由于能量的大小决定了做功的多少,因此,我们阅读量的多寡——即从书本中获得的精神能量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写作成效,或者说决定了我们的诗文创作之功!      

三、学会读书是现代青年的首要任务

既然精神能量的大小决定了写作成效和诗文创作之功,那么对时时处处都需要写作(譬如博客、微博、网聊)的现代青年,读书的意义就格外突出。而学会读书则成了现代人的首要任务。

学会读书,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今读书误区频现的现实语境下,读什么?如何读?如何最大限度地汲取鲜活的知识营养,并促其转化为切实的精神能量等等,都是青年人必须正视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当今读书的几个误区

    1.看而不读,文句不熟。

    读书就是读书,而不是看书。看书只是读书读累时的休养读法,决不能一味地看书,而应当读看结合。譬如:“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也时常“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显然,他就是读看结合的典型。

相反,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只看不读,就进入了读书的误区。因为只看不读的结果,一是文句不熟,容易导致写作时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是思维容易开小差而影响读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学府,手捧诗书;魂灵却驾着斤斗云——撒野放肆到了南天门上。”

    2.内容的偏颇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当今学子读书方面的最大误区就在于内容的偏颇。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大量时间读英语,很少有人诵古文。

不论是当学生,还是走向社会,在政策的引导下,英语都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你只要还想上进,就必须考英语。这样,考试的指挥棒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误导:学子们猛攻英语,而忽略了民族文化,尤其忽略了经典诗文的诵读,致令汉语表达能力普遍而严重地下降。最近国家将针对国内学子举行汉语四六级考试,但愿能注重引导经典诗文的背诵,从而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提高学子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二是牢记名词解释、思想艺术特点,而忽略经典诗文的背诵。

因为历来的考试全都侧重于名词解释、思想艺术特点等等,学子们自然就寻踪觅迹,随弯就斜,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而高歌向前,以至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思想艺术特点以及名词解释的背诵方面。

然而,真正富有营养活力和艺术价值的恰恰是经典诗文本身。因为经典诗文都是古圣先贤人生智慧的结晶,犹如璀璨晶莹、任凭历史筛子的筛选、却始终筛选不掉的特优苹果。而思想艺术特点以及名词解释等,则是当今“专家”吃了“苹果”之后的归纳和概括。

试想:放着经典诗文的“特优苹果”不吃,学子们却受考试指挥棒的误导,去咀嚼“专家”吃“苹果”之后而吐出的“口渣”。考分再高,得不到切实的营养,又会有什么作用?这就是当今教育的突出弊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严重误导,导演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

五、当今专家诗文比之唐诗宋词元曲

每读唐诗、宋词、元曲、汉赋等等,我都不由自主地对比今天的诗文,尤其对比那些号称大家、名家的专家诗文。其他不说,单就艺术的精湛、语句的凝练等,便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点“不可同日而语”的意味儿。

原因就在于:

当今学界大多数的学者都扬弃了古圣先贤的读书法宝——即“群书万卷常暗诵”的疯狂背诵,从而导致了古今创作的差异。如果引用比喻来形容:古圣先贤的创作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制佳酿”,当今的创作则是未经讽诵、便寻章摘句的“选料勾兑”。

试想:选料勾兑的酒比之于“精制佳酿”,怎能不黯然失色?又怎可同日而语呢?

因此,尽管网络给了我们极为优秀的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供了铺天盖地的写作素材;加上网聊、博客、微博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写作激情等等,但我们的诗文却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炼,个中的原因不问自明:我们压根儿就不该摒弃古圣先贤讽诵经典诗文的读书法宝!

      六、重拾圣贤法宝,讽诵经典诗文

     要真正地学会读书,我们就必须做到:重拾圣贤法宝,讽诵经典诗文。原因如下:

1.诗文玩的是语言

拉面玩的是面片艺术,诗文玩的是语言艺术。面片玩不熟,就没有高质量的拉面;语言玩不熟,就没有精湛绝伦的诗文。

     玩熟语言艺术,没有任何捷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刻苦训练。而刻苦训练的方法,说穿了,就是效法古圣先贤,而讽诵诗文经典。唯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否则,就会由于语言的贫乏而“巧妇无米”,思维断电,以至于创作困窘,“欲辨已忘言”!

2.诗文创作是物质生产的灵魂

作为精神生产的诗文创作,在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中,始终充当着灵魂和核心,而影响着周围的一切物质生产。正是这灵魂和核心的地位,赋予诗文创作的性质必须是精益求精,绝不容许有任何的粗制滥造。否则,受它的影响,必然导致大面积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当不理想。这样,时代就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呼唤我们——效法古圣先贤,讽诵诗文经典,从而摒弃东拼西凑的“选料勾兑”,而恢复“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精制佳酿”的创作典范!!

七、结束语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中吕·阳关曲·题情》),在诗文创作的道路上也同样是如此。没有“读书破万卷”以及“群书万卷长暗诵”的痛苦磨砺,就没有创作上“下笔如有神”的随心所欲,妙笔生花,纵横自如,巧夺天工。因为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的捷径。因此,面对着现实对于文化精品的强烈呼唤,作为时代的写手,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科研人员,都必须重拾古圣先贤诵读积累的读书法宝,既强化自身的精神能量,也练活各自的语言艺术,从而告别由书本到书本的“选料勾兑”的写作模式,而开启全面创新、“精制佳酿”的写作新时代!

                                                                    原载《新闻爱好者》1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