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位于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我国摄影界简称“荷赛”,故以下统称“荷赛”)用电子邮件向世界各国摄影师发出了2010年参赛的邀请函,我国有众多摄影师非常重视这届比赛,正在精心挑选作品跃跃欲试,期望在21世纪第十个年头的荷赛的终评榜上有名。2009年中国摄影师在荷赛中取得了娇人战绩,一举拿下7个奖项,这是荷赛开赛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摄影师的一次最佳表现。回望2009年,总结以往的经验,或许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参赛和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摄影师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举办的新闻摄影比赛的参赛成绩和中国的文化地位、人口规模一直不成正比,为此中国摄影人曾有过复杂的感情经历。而2009年当“荷赛”揭晓之时,中国摄影界为之振奋,中国摄影师一举拿下3金、3银、1铜的骄人战绩。世隔52年中国摄影人在欧洲的摄影赛场上为什么能够一改被动局面?
丰富多样的新闻题材给中国摄影师提供了相对多的机遇
任何一件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即新闻事物发生并客观存在,摄影师预知或即时发现,根据自己对该事物的理解,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从某一视点切入,在时间的流动中用镜头和快门切取一个清新、生动而深邃的有效空间。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必须是题材在先,行动在后,题材是成就摄影作品的先决条件,没有题材即使“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
中美同属世界大国,但中国在荷赛擂台上的战绩与美国相差甚远,美国人一直遥遥领先,仅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一项,在
52年的比赛中美国摄影师曾21次捧得桂冠,我国摄影师至今尚未突破零记录。究其原因有社会和个人多方因素,其中题材的自身价值及量的多少与能否在荷赛获奖不无关系。所谓题材自身价值,是指事物的影响力、新鲜程度和精神意义,具备这三个要件的题材才有分量,有传播价值;新闻题材的数量则是基于摄影师操作空间的考量,操作空间大则可择优录取,在新闻价值高的事物上作文章,为营造新闻摄影精品奠基。就优质(具备上述三个要件的)新闻题材的数量而言,08年以前我国不及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他们左右着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格局,地球上的每一场战争与他们都有直接和间接关系,这便给美国摄影师提供了战争报道的机会;而中国人内敛,自古崇尚“和为贵”,不在国际社会制造事端,摄影师战地摄影的机会极少。这就是美国摄影师在以战争灾害著称的荷赛战绩高于中国摄影师的根本原因;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波及了世界经济,成为地球人关注的焦点,美国摄影师Anthony Suau抓住一个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被逐出住宅的一个家庭惨状,拍摄了警察查封宅门的诡异状态,以此折射了一个重大事件,这便成为荷赛评审团的首选而将该片推举为“年度最佳”的理由。
“题材重大”一直是荷赛的评选标准之一,尽管其获奖作品不全取自惊心动魄的事件,但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可以直逼人心,能够为作品胜出添加筹码。
2008,是中国人大喜大悲的一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世人关注的奥运会,昔日的“东亚病夫”得以扬眉吐气,向世界展示巨人的风采;此前中国南方遭受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凝聚力应对灾难,在多难中兴邦,使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多彩,所有这些都给中国摄影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荷赛的评委多来自欧美,虽然他们与中国人生长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但令全球振奋的北京奥运和令人类感动的抗灾精神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此时不会再有文化和价值观的隔阂,当其熟知而清新的影像诱惑他们的时候,这些权威人士不得不“OK”一票。在本此所拿得的7个奖项中,来自奥运题材的占2项,抗震救灾的占3项,其余题材2项,这些作品分别在体育新闻、突发新闻、一般新闻、自然新闻等评选类别中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中国摄影师在现场驾驭能力上追赶世界摄影师,得以拍出国际水准的作品
题材是成就获奖作品的客观条件,而真正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有主观因素介入,因为新闻画面来自于生活而不等同于生活——新闻事物连贯而有时间跨度,新闻照片只能凝固该事物的某个或某些瞬间;新闻事物发生在
360度的空间内,新闻照片所摄取的只是某一侧面;同一新闻事物有不同时空转换、不同对象参与,不同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因此新闻现场对摄影人而言,就是影像考场,不同素质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交出不同的答卷。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专业摄影师交流竞争的一个平台,一年一度的参赛作品都是精品荟萃,其暗中却是摄影精英之间的无声较量。
20世纪,中国摄影师在荷赛之所以不得势,是因为中国摄影师的专业素质不过硬。究其原因是思想封闭,经济落后,政治摇摆,我们的新闻摄影在懵懂原始纪录状态中又走向导演摆布的迷途,以至长期在“假大空”中徘徊,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价值轨道,与世界新闻摄影拉大了差距。197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作品引进北京,中国人才真正思考什么是新闻摄影,什么是新闻价值,才依稀看到荷赛之路。新闻摄影运筹的重心不是技术,而是新闻摄影观念驱导下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才具有的素质,随着社会变革和中国摄影师锲而不舍地探索,一批中青年摄影师日渐成熟,才得以与世界新闻摄影接轨。
荷赛的获奖作品是对一般新闻影像的超越,纸质媒体上多数新闻照片的影像格调是从纪实到纪实,而荷赛作品则是从纪实到创意。后者是新闻摄影发展进化的结果,因而它对媒体的图片传播具有参照意义。新闻摄影创意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只有锐意进取而把摄影探索作为人生乐趣的摄影师才能进入这种劳动状态。这类摄影师在敬业中以严谨的态度把握画面影调,力求把每一技术环节提升到表意状态,以思辨的头脑调动视觉元素,在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中创造影像语言。这次在荷赛获奖的中国摄影师用参赛结果证明了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对新闻现场的驾驭能力。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第
52届荷赛的幸运儿,与其新闻摄影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新闻摄影的观看方式,就是摄影师在新闻现场深入细致地观察、发现和感悟,用自己的视角看事物,在客观事物上寄托一种与众不同的眼界——例如本届荷赛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作品《血染赛场》,作者吴晓凌面对宏大的赛场静观其变,在宏观与微观中寻觅那些陌生而又怦然心动的影像结构,当海地女子柔道选手安热
.梅西耶.让.巴蒂斯特膝手伏地血洒赛场的情景闪现时,他意识到这是自己企求的东西,便用长焦镜头藏露结合,以特写方式将一个决定性瞬间收入镜中。参与北京奥运的摄影记者成百上千,为奥运赛场留下的影像不计其数,而《血染赛场》却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画面因独特而注目,因深刻而动人,有一种力量左右着评委们的心,终以高票胜出(见图1)。
图1 血染赛场/吴晓凌 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
新闻摄影的表达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文本形式呈现事物。在新闻现场,不同素养的摄影师会采用不同的文本形式解读事物,探索型的摄影师当然要独辟蹊径,力求寻找别样的文本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制造影像的兴奋点,使人们在清新和愉悦中领略图像境界。中国青年报赵青的《电视上的奥运会》便是一个成功案例。北京奥运期间,许多摄影师热衷于亲临现场拍摄赛事,期望在靠近中抓取“决定性瞬间”以摘取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桂冠,这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是一种众星捞月战术。在这种情势下,幸运之神只能垂青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而找到建设性表达方式的摄影人。赵青的选择无疑是聪明之举,作为图片编辑,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泡赛场,但不甘心放过奥运创作的机会,在思考中突发灵感选择了不同空间环境不同对象关注奥运而见物不见人的单一形式表达奥运主题,其形式别出心裁,思路确定后拍起来轻松惬意,但画面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蕴藏了多种体育信息和多样的人文信息。可见,赵青是一个巧取荷赛金牌者。
中国摄影师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能够把自己的人文思考注入作品之中
在人们看来,给荷赛投稿只要题材重大,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拍摄的难度大就能抓住评委的眼球。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摄影师选送了这样的作品却名落孙山。在世纪之交前后一些摄影师又试验性的这样做了仍然未能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于是便怀疑荷赛对中国报有文化偏见。其实,荷赛所倡导的是一种摄影文化,这种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过去,我们选送作品只重视画面的表面热闹,在文化蕴含的开掘上总显得软弱无力。随着社会的繁荣,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在拓展,中国摄影师的文化结构也在悄然变化,我们逐渐读懂了荷赛,察觉了那些获奖摄影师成功的奥秘。
当下的中国摄影师越来越感受到综合素质的重要了,因为新闻摄影师是一种社会角色,其所面对的人生、社会、自然领域各类纷繁的事物,文化浅显就难以解读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新闻影像也只能在光影技术中徘徊。荷赛中那些成绩不斐的欧美摄影师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富足和生活所迫,自由摄影师也会走出国门,广开视野,参与战争与灾难报道,他们在长期的人生磨砺中看到了太多的人类真情和苦难,于颠连的岁月中生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因而他们会以人为本,审视世间万象。
中国摄影师在人文素质方面的修炼,可从四个操作视点上体现出来:
其一,关注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是社会政治、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具体表现。摄影师关注于此,便可用影像影响人的情感与道德,消解社会矛盾,激发进步因素。奥运会是一种奋发向上而美好的社会生态,作为社会角色的摄影师把奥运报道视为光荣使命,他们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对赛场哪些心灵感动倾注在影像中,借助媒体传播于众,让人类共享太平。本次拍摄北京奥运的两位中国作者获得荷赛奖是社会对他们人文素质的一种肯定,对他们的劳动创造进行表彰。
其二,关注人类命运。人生,对摄影报道永远是一个大命题,因为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在
08汶川大地震中总能看到摄影师的身影,他们有的是组织派遣,有的却是自告奋勇。此时的摄影师凭借一腔热血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智慧,从人流与废墟中提炼新闻摄影精品。绵阳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景长观原本不是媒体从业人员,没有摄影报道任务,出于自己对父老乡亲的牵挂和摄影的本能,自发奔赴地震灾区,拍摄《地震大救援》,以此抒发人类与自然的抗争精神,感怀中国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的作品凄然浑厚,感人肺腑,以纯朴的影像风格和灵动的影像处理方式展现了人与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情景(见图2、3)。
图2《震大营救 》/景长观 2009荷赛图发新闻类二等奖作品
图3地震大营救/景长观
其三,示人性美和人性丑。由于新闻摄影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报道功能,摄影师便可在是与非、丑与美两方面取舍。二者虽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就其传播效应而言可以实现殊途同归的目的。例如战争,战犯的内心世界有丑陋的一面,而在战争中为他人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人性所流露出的大爱,是美。摄影师如果注视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其作品必定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倾注于作品之中,其作品也就具备了人文素质。由于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其人性美丑也就变得多种多样,《血染赛场》的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和实现梦想而拼搏,同样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
其四,用影像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当下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就是传承古人的人文理念,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创造一种和平发展的政治环境,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和平共处的局面。这种文化观念影响摄影师的摄影观,使其自觉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影像中思考人与人的依存关系。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颗树》(获
09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表现了西子湖畔的居民春夏秋冬围绕一棵桃树休闲娱乐的情景。这组照片告诉我们:人是自然之子,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类不能践踏自然,自然也需要人类呵护。
在探索中努力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在国际赛事中渐入佳境
经验是实践的成果,智慧的结晶。然而,经验也具有时效性,这是因为物质在运动,人类精神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演变,事物的规律也会悄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做事便不能机械地照搬经验。新闻摄影天然强调新闻属性,摄影师要想获得耳目一新的摄影作品,必须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荷赛提倡新观念,新思维,鼓励摄影师的独创性,那些墨守成规、死抱过时经验不放的摄影师难以与荷赛结缘。
在摄影界,经验可谓思维定式。许多摄影师意识到按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处理画面难以与新生代抗衡。超越他人难,超越自己更难,因为超越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情。每个人的学识和眼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从以往的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发现一种别人未曾涉及而具有建设性的成熟摄影方式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对客观事物的碰撞中有感而发。本次中国摄影师赵青、傅拥军和李洁军为荷赛选送的《电视上的奥运会》、《西湖边上的一棵树》、《复制战争》三个专题之所以能够获奖,则是完全得益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电视上的奥运会》共有
12幅画面组成,其画面中规中矩,构图方式高度雷同,整组作品就是一个简单的形式结构,如果将其拆开,任何一幅画面都无力冲击国际摄影大赛。但作者将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不同对象收看奥运节目的画面组合,用一个主题统领而依次排列,其报道形式就变得别开生面,人们可从这个单一形式中感受到节奏美,感受到时空的变化和内容情节的变化,与此同时,电视画面周围连带了关公像、中国画、老人的留影照、唐卡、暖水瓶等中国文化符号的东西以及钟表、日历、电风扇、啤酒瓶商场阶梯之类的现代用品和现代场景,信息丰富,整组照片充满了中国元素和生活气息,人们一看便知这是中国人举办的奥运会,原来中国人也在有滋有味地活着。
赵青所采用的是“双轨并进”式叙事方式,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主打奥运信息的同时连带中国人的生活信息。整组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动静结合中营造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西湖边上的一棵树》与《电视上的奥运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以文化蕴含与清新的表达形式有机结合取胜的,从某一角度看,制胜的因素是形式大于内容。傅拥军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叙事方式,即把一棵树作为主题表达的切入点,之后从这个点上跳出来,把住季节变化的脉络将人们依树而生的状态一一展现,以平实舒缓的影像风格表达了他“和谐共生”的理念。
《复制战争》与上述两个专题迥然不同,作者借助“
PS”系统复制中外军事发展史的经典事件和经典人物,以此回味那些难以忘怀的战事与英雄,展示曾经有过的军人肖像,其思维大胆,影像风格浪漫。由于作者远离现实,超越时空,触及了“真实”的神经,引发众人质疑。我们姑且不论其作品的合理性,有一点是应该正视的:这就是作者与荷赛的评委都想摆脱传统思维定式,期望新闻摄影在“求新”、“求变”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