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90年代初,数码相机崭露头角,宣告新闻摄影的技术操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数码相机所摄的数字影像无须在暗室进行繁琐地冲洗,无须通过邮局传送图片,摄影记者在万里之遥的拍摄地通过网络可于瞬间将新闻图像发送到编辑部。数码相机的这种“时效优势”被平面媒体看好,在短短的几年内,报社、杂志社、通讯社的摄影机构便以数码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全球的平面媒体率先进入了数码时代。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发展契机,但是这种新技术又是一把双韧剑,在其解决了快速成像,快速处理图像和快速传输图像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报道失实问题,一些人士因此而担心数字化技术把新闻摄影送入坟墓。
一
数码照相机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实现了聚焦、曝光、成像的高度自动化,不仅如此,在同一操作环节,还有多种选项供摄影人自由选择,例如摄影曝光这一关键操作环节就有
M(手动电子测光)、AV(光圈先决)、TV(速度先决)P(程序式自动曝光)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这使得摄影师在新闻现场起用任何一种功能都能保证图像适量感光,进而获得反差相对适中、色彩相对饱和,层次相对丰富的画面,具备了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摄影者在图像素质把握中无须担心技术难度,即使从未接触相机的新手第一次拍照也能从中获得拍照成像的快感。数码相机的高度自动化消除了摄影术的神秘色彩,任何一位占有者都能大体驾御这种高科技产物,在影像世界里畅游一番。从某种程度上说,数码相机的诞生使新闻摄影的发展趋于 “平民化”,在技术层面上淡化了专业与业余的操作界限,进而为新闻摄影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显然是一种设备优势。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其优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劣势,数码摄影也是这样,当其自动化给使用者提供了摄影便利、自信和乐趣时也会使摄影者对工具产生依赖性,轻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拍摄时盲目推崇技术操作,而不重视人文思考,不去深入细致地对瞬间进行比较选择,在新闻现场草率地记录,从而导致新闻照片的断章取义。
在新闻摄影界,为了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进行过“抓拍”与“摆拍”合理性的讨论,争论的结果是“抓拍”是保障影像真实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只有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拍摄对象才能拍出真实可信的照片。这种论断言之有理,然而由于某些主观原因,有时一些由现场抓拍而来的照片也可能成为了“纪实名义下的谎言”——这是因为照相机是一种天生的记录瞬间情景的工具,并且在大多时候借用整个事件中的某一瞬间状态说明一件新闻事物,我们知道,一个新闻事件由无数个瞬间(数十、上百甚至上千个细节)组成,在其整个事物流程中有起点、有高潮、有结尾,不同时段其形象有不同的表征,并非每个细节、每个瞬间都能客观准确地印证事物的实质,何况图片摄影具有较大的空间局限性,稍一盲从就会断章取义,出现“偏离实质”或者“指鹿为马”的伪真实报道。
从表面看新闻摄影简单轻松,而事实则是一种细致严谨的脑力劳动,它要求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抱着对读者忠诚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审视新闻事物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捕捉一个决定性瞬间。基于照相机原本是众里择一,从过程中截取瞬间的工具而易于断章取义,在其成像复杂的化学胶片感光时代就时有纪实出轨情况出现,而随着数码装备逐渐取代胶片相机,数码时代到来的今天,由于摄影师主观原因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频频发生。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部分摄影师因为使用数码相机卸去了自己的胶片消费压力,并且由于数码成像和影像删除的便利使这部分摄影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有耐心,通过反复体味思考,精益求精地追逐“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
”,而是指望“突击扫射”获得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至于那一“理想”画面是否切入了问题的实质却不作深究。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新闻摄影逐渐向“平民化”过度,有更多摄影爱好者用自己手中的数码相机和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参与新闻现场的拍摄。这些摄影“新军”对新闻摄影的参与热情固然可贵,但由于他们缺少专业训练,不懂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知晓现场拍照有失实的可能,在其热情而盲动的记录过程中也会不顾事物的原本面貌,孤立地截取新闻事物的某一个片断。
图片摄影无法改变其瞬间定格的天性,报纸的版面更多时候需要摄影者以“单幅”形式报道视觉信息。然而,单一的瞬间摄取与断章取义似乎存在一种难以分解的关系,那么,在数码时代运用“单幅”报道形式怎样才能避免断章取义的失实报道现象产生?其有效措施是摄影师在新闻现场予以全局关照,用耐心、技术、智慧和快速反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最终抓取 “具有形象表现力、具有高度概括性
,能够反映事物的特征而揭示事物本质”的那一决定性瞬间。
二
事物总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照相机作为新闻摄影的一种工具,其性能的更新也刺激了摄影人的观念变化,并且随着数码操作的便利,图片海量涌来,在这个激烈竞争,需要精品的时代促使众多摄影记者改变其对新闻事物的观看方式,在探索与试验中确立一种与众不同的摄影表达方式,摄影界对这种现象称作“个性追求”。所谓个性追求,就是摄影师与“老生常谈式”的叙事方式决裂,在新闻现场进行深度发掘,寻找一个新的精神突破口,借助新的视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对事物的主观见解。目前个性追求已成为有志之士建立自我摄影领地的自觉行动,整个新闻摄影领域正在呈现一种“个性化”趋势。我们应该为新闻摄影界这种生机勃勃的学术探索局面感到振奋,因为摄影师追求个性的本身意味着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当众多人参与其中,新闻摄影界便可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些摄影师因过于追求个性化而导致新闻摄影报道感情用事,抓住事物的某一点进行放大,以偏盖全,无法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这是一种“隐性的报道失实”现象,同样应该防范。
这种“隐性的报道失实”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一位名为卡尔
.朗的德国摄影记者拍摄了一组建桥艺术的照片,为了追求一种“纯粹”的视觉效果,将古代桥梁和现代桥梁统一选在阴天拍照,使整个专题呈现一种寒冷色调。其中有一幅表现天安门金水桥的照片,作者把桥和广场全部处理成单一的灰色影像(通过俯视和空间控制拍摄而成),在这幅照片里俨然看不到中国人改革开放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尽管这幅照片为实景拍摄,没有刻意采用后期加工手段制作,但是,当这一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时,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会认为这是现实中国的缩影,从整体上对中国产生负面认识,如此个性化报道显然有悖于客观事实;再如某一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组照《北京体育学校》(德国摄影师Dominik Obertreis作品),作者从严酷训练这一角度入手,在整组照片中刻画了幼童难以承受的不同状态,并细致地表现了孩子们在教练面前那种畏惧的心态以及耐力训练中的可怜状态,这或许是作者从人性角度审视事物,出于同情心替孩子呐喊。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任何一个世界冠军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再说,画面中的情景并非北京体育学校的全部,在其严酷的另一面一定还有温暖和关爱。这两例报道,从画面上看均为现场纪实之作,然而,在其专业性学术追求的语境中事物的另一面退却了,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画面所展示的一面,使人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对于不知情者而言,不能说不是一种误导。
从摄影文化探讨角度讲,个性化追求是摄影师前进的一种动力,运用得当,能够创造可信度高、新闻性强而富有精神分量的新闻摄影力作,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反之把握不当,也会因凸现一面掩盖另一面而导致片面报道,如果摄影师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可以让自己的摄影报道在个性与客观方面找到结合点:
其一,把真实性与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培养对读者的赤诚之心,摄影师如果具备这种道德素质就会在真实制约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防范顾此失彼现象,实现其在作品中既能体现个人独创,又能展示新闻事物本质规律的愿望。
其二,从全局着眼,宏观地审视事物,总体寻找事物特色,立体报道新闻事物。这样并不影响个性追求,在整体中把握个性,在共性中寻求突破,同样能够生产特色鲜明的摄影专题。
其三,从文字表述方面把握摄影报道的客观性。如果图片选择了一个侧面,作者在文字上进行总体综述的同时,将值得关注的这一面引出,也就不存在失实问题;摄影报道的标题很重要,从局部报道事物,就在局部那个立足点上命题,而不能用全局那顶大帽子盖一个局部,《北京体育学校》如果不从宏观上命题,也就免遭了是非纠缠。
三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设备原因,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的照片存在某些技术性的缺憾需要后期处理,如:新闻现场光线的明暗比例过大,影调失去相对平衡,图像显得生硬;再如:照相机的自动曝光模式在主体和背景出现高反差时电脑测光失误,导致画面偏暗或偏亮,影像层次缺失;也如:所摄的底片或
CCD(影像传感器)被灰尘污染,画面出现污点等等,这些缺陷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在化学感光时代,摄影记者处理图像质量问题必须在暗室用手工修板或者手工遮挡加光、减光的方法一丝不苟地修补,一般需要半小时以上的工夫;而数码时代,摄影人修补新闻照片无需那样付出艰苦的劳动,电脑的PHOTOSHOP(图像处理系统,简称“PS”)天生为数字化的相机而设置,数码照片与其联姻,借助某一功能用鼠标一点,就能立即产生理想效果——计算机的设计者还赋予PHOTOSHOP更多、更为神奇的功能,它还能移花接木,改头换面,甚至改天换地,在图像修补组合及创造方面无所不能。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强大功能,新闻照片被它处理之后,其操控者从中做了哪些手脚令人生疑。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照片画面中的情景哪些是原生态,哪些是经过篡改的,哪些是移植的,由现场纪实而来的照片经过计算机处理还有多大可信度,人们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数字化技术为新闻摄影提高了时效性,与此同时,它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信任危机。
当然,设备本身是无罪的,问题的关键是掌握它的人有何种操守,一个具有职业道德坚定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摄影师不会滥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令人信服的视觉信息,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大众和人类和平;而那些道德沦丧不尊重客观、不尊重读者的摄影人与媒介在图像处理工具面前则会表现得肆无忌惮,他们利用其先进的功能制造事端,企图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美国的“
CNN”和《德国画报》在西藏“3.14事件”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们利用PHOTOSHOP中的“裁切”选项对照片画面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恶意栽赃,陷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在被滥用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利欲熏心者和政治恶徒的帮凶。
图
1
:美国“
CNN
”借助“
PS
”系统裁剪画面对藏独分子暴乱事件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
图2:
德国画报
借助“
PS
”系统裁剪画面对藏独分子暴乱事件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
新闻摄影进入数码影像阶段,利用图片造假的案件时有发生——在我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入选CCTV2006年度记忆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以及在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等造假照片都是来自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合成技术。对于PHOTOSHOP,新闻摄影者不能不用,至于如何使用,我们不妨结合其具体功能选项作以探讨:
整个系统 应该有节制地使用,在不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确保内容真实地前提下对不能满足传播需要的一些图像缺陷可借助功能选项将其恢复到正常状态。就技术而言,摄影记者一般不会出现操作失误现象,多数照片无须计算机处理,能不处理的就尽量保留画面的原始状态。
自动色阶
这是一种影调调整功能,可以将曝光不足的图像迅速恢复到正常亮度,使偏色的图像即刻还原。这种功能不涉及画面中任何细节,对新闻摄影来说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图像处理功能,它对画面生态不会构成威胁,反能起到诊治作用,还原形象的本真,增加新闻照片的可信度。
亮度
/对比度 所谓亮度,是图像亮度的控制系统,它可通过“降低亮度”和“提高亮度”的方式将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的图像恢复到亮度适中的状态,与此同时画面影像的层次得以丰富,清晰度得以提高,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这一选项中还并列着“对比度”调节功能,摄影人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提高图像的明暗反差,使原本的明暗关系更加分明;也可降低其反差,使明暗对比过大的影调趋于柔和。关于图像对比度,有些摄影师存在某一偏爱,出于可信度考虑,个人的喜好应适当限制,图像反差过大或过小都会失真。
色彩平衡 这是一种色彩调整系统,它可使偏青、偏红、偏绿、偏蓝、偏黄的照片通过手工进行具体调整,细致准确地控制画面的色调,将其回归到“印象真实”的状态;由于这一调节功能在
O界限的左右存着 + - 两种选择,操控者可以借此淡化一种色彩,或者强化一种色彩,此时应该谨慎操作,不可像艺术摄影那样追求“情绪化”,过分渲染色彩和淡化色彩都会失信于众。
饱和度 这是影调厚度控制系统,对色彩淡,影像轻飘或者色彩浓,影像过重的图像通过正负调整达到正常状态。新闻摄影者多喜爱前者,因为它能给照片带来厚重感,增加画面的视觉分量,对此,也应适度,过于夸张的色彩和过于沉重的光影都会使读者产生腻烦心理。
仿制图章工具 这是一种酷似橡皮图章的工具符号,可以说它是清除画面污染物的利器,操作时只要在其污染物的旁边用图章复制一个色块就能将讨厌的斑点和斑块覆盖,修补后的画面天衣无缝,比化学影像制作的手工遮挡精准得多。仿制图章能够去污,自然也可清除画面的任何一种物象,此时应该手下留情,对本有的物质结构任意抹杀就是对真实领地的一种侵犯。
套索工具 所谓套索,就是对画面中某一不尽人意之处用酷似绞刑的锁套圈定将其搬走,或者从画面其它地方搬来一种什么东西将原来的物质取而代之。这种工具可用来修补画面的某些缺陷,但是它的能耐远不止这些,上述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之类的大动作就可以由它完成,套索的这些操作空间或许就是新闻摄影作品后期处理的禁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行业的竞争,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国内外政治矛盾的加剧,新闻摄影报道失实变得复杂化了,对于不同类型的报道失实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防范措施:有的新闻摄影爱好者(如年轻的手机摄影师)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不懂摄影报道的游戏规则,会在客观与失实的边界行走,对他们应该进行“真实性”的教育;一些职业摄影师面对“
PS”系统的众多选项无所适从,在不知“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情况下走出了真实的边界,“广场鸽”当属这类失实报道,如果作者知晓在画面的局部复制一只鸽子也会引来“解职之祸”的话,他是不会因小失大的。对于电脑中的图像处理功能新闻摄影界急需出台一套操作行规。还有些失实报道则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操守——《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作者将两幅画面合成制造了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明显带有欺骗性,这是无法得到读者原谅的。对那些明知故犯的违规者应该予以严厉惩治。至于西方个别摄影师和少数媒体在西藏“
3.14”事件上利用其图像处理系统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恶意栽赃,想以此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反华势力则应针锋相对,“以真打假”,以正压斜。
(本文发表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