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家进课堂第155讲:河南电视台高级编辑赵昱老师谈纪录片创作


     2021514日,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宏老师的邀请,河南电视台高级编辑、文学博士赵昱老师走进2018级《纪录片》课堂,以《从“我看世界”到“世界看我”》为题,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对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并从纪录片拍摄的角度,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传播的探索性新视野。

    赵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河南卫视的大型调查类纪录片《豫见新世界——“一带一路”调研》。在片子的策划过程中,她采用“双主持人”的视角,邀请两位与河南有着紧密联系的主持人——清华大学全球共同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陈维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赵运哲,分别以专家为代表的“精英视角”和以95后学生为代表的“大众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观察。赵老师由此引发思考,“如果把这部片子制作成适应新媒体的网络纪录片,会不会更具有吸引力?”她总结出,有三种类型的纪录片是新媒体的“菜”:纯知识科普的;有情怀和故事的;内容表达好玩的。随着大环境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随之产生变化。

   

2021-05-14 16:05:03.293000

    为了更好地展现网络纪录片的特点,赵老师播放了《门捷列夫很忙》《一百年很长吗》等网络纪录片的片段。接着,她分享了一段自己的《一百年很长吗》观后心得:“炸点分析:引入了‘人生百年’这一人人共通的时间坐标,每个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场苦中作乐的,最后归于须臾的过程。这是观众们的内心戏,正好与下面一段解说契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为钱发愁,为命挣扎。在这样的描述中,观众都在找内心对立的感受和各自生活中遭遇的事件,于是弹幕中出现不同生命个体的表达。但如果仅沉溺于各自的痛苦,那人类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老人与海》为何仅以短篇的规模却占据世界文学的一席之地,就在于它昭示了一种坚韧残酷、具有雕刻般力量的崇高之美。人可以败,但不可以被打垮。我们的专业性就体现在观看每一部作品时所做的自我分析与分拆。”

    赵老师强调,过去的纪录片制作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过程,而在新媒体的网络时代下,往往追求一种失控的状态,反而显得特别真实。这让赵老师在拍摄《豫见新世界》时有了一些启发,便是让赵运哲同学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和外国学生聊中国的文化,而不是单单采用采访的方式。

2021-05-14 16:06:29.213000

    最后,赵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寄语:唐代的李白不知有宋词,更不知还有洋洋洒洒的《红楼梦》,许多以前约定俗成的文本都被彻底解构。但从人性来说,打动人心的那些东西并没有改变。站在中国看世界,走出世界看中国,去体验,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纪录片只是一条路,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踏上自己的探索之旅。(文/刘嘉琪 /王子微)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