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湖·传媒大讲堂”学术讲座第二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讲授《复得的与复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2022年7月15日,“眉湖·传媒大讲堂”学术讲座第二讲如期举行。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做了题为《复得的与复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陈晓伟教授主持,近700名学院内外的师生在线参与。
戴锦华教授结合大量文学、电影、文化文本等,分享了百年来中国历史书写和文化想象的多重变迁。她以五四时代如何献祭前现代中国历史开启中国的现代之路,五四时代的自我判断如何影响了中国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自我指认,为什么会造成历史的断裂和历史的缺失,21世纪以来我们又是如何回收前现代中国历史的等问题为线索,带领我们探究历史记忆复得与复失间的社会进程与文化困境,进而思考文化记忆与历史叙事的路径及可能。
戴老师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现代文化、社会、思想的开启,又深刻影响了我们与前现代中国历史的关联与断裂。她进一步提出“中国崛起”的世界性事实造就了对前现代中国历史的回收与复得,然而回收的历史并非纯净,在历史回收过程中,我们会放置一种新的历史想象,这种新的历史想象则是现实结构的一个透视。最后,戴老师借用纪录片《珍珠纽扣》中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要做电影?因为我们在给未来生产记忆”,启发我们思考经由电影去反观历史与文化,为未来生产关于今天记忆的可能。
在提问交流环节,戴锦华教授对老师们提出的诸如“当今年轻学者如何回望历史与重塑知识型”“后疫情时代新秩序对中国艺术表达的影响”等问题做了详细回答。讲座全程,师生们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参与。(学科科研办供稿)
戴锦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任教11年,自199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1995年于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研究机构,1996年于北京电影学院主持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曾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主要从事电影、大众传媒和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