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第51期:刘海龙教授谈全球语境下媒介技术与宣传 



2023年63日晚,应新闻与传播学院、穆青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做客我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围绕宣传观念的正当化及其当代变迁,作“全球语境下媒介技术与宣传”专题报告。讲座由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宪阁教授主持,副院长郑素侠教授等师生参加会议。

随着冷战结束和互联网兴起,往往给人以“宣传终结”错觉。但宣传真的终结了吗?讲座伊始,刘海龙教授即抛出这个问题,并借首都医院大火事件的信息传播给予尝试性解答

他认为,类似事件一再证明:新媒介技术下宣传没有消失如果把技术比作大自然,那么宣传就像自然界中某种具有强大自进化能力的生物,随着自然环境变化不断改头换面:公共关系、战略沟通、形象管理、公众外交、对外传播等……都是宣传在新环境下的新名称。

沿着基于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名作《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之相关思路刘海龙教授提出:宣传可以理解为宣传者有意图地操纵象征符号,塑造群体的认知方式和对现实的认知,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信息传播体制。它包含六个重要元素:宣传主体;明确的宣传意图;操纵象征符号;受众是群体而非个体;塑造认知方式或对现实的认知;影响态度和行为。

2019年修订再版《宣传》时,基于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学界研究的进展,刘海龙教授反思了旧版的问题,认为宣传的演进应该是非线性的历史,而非一种宣传观念另一种宣传观念的简单取代他进而提出了从宣传1.03.0的新观察。

在他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构成了宣传1.0兴起大背景。这首先是因为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要求政府寻找巧妙手段操纵民意以支持政策此外,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为大规模宣传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20世纪初占主流地位的自由民主观念提出了挑战一是对理性人的前提假设提出质疑,二是对观点自由市场的理念构成了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文主义者对宣传问题展开了反思与批判,同时也有研究者开始试图将宣传观念正当化。比如公关奠基人爱德华·伯内斯出版名为《宣传》的小册子,采用秩序-混乱的巧妙二元论证,为“科学”、“中立”的公共关系进行辩护。凡此种种努力,迎来了宣传2.0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进展,又迎来了宣传3.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1.0和2.0的消失,而是对1.0和2.0的统合与超越。媒体时代,广告、公关等科学的宣传话语仍大行其道。而且宣传3.0也未放弃对信息环境的总体控制。在对互联网的积极治理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战争隐喻,赋予互联网治理以非凡意义。

宣传3.0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粉丝民族主义。比如帝吧出征事件中就很典型,并呈现出宣传3.0时代的一些新特征:柔性、愉悦、正向的话语取代了近代以来愤怒、仇恨、负向的情感表达;大量使用的表情包所体现出的亚文化特色;从消极接受精英宣传到积极参与对国家意义的建构与生产等。

宣传3.0时代还有舆情吊诡循环,以及计算宣传等。作为社交媒体平台、自动化代理人和大数据的集合体,计算宣传旨在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宣传的又一崭新样式。随着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中制造出经过计算的拟态环境社交媒体成了计算宣传的主战场。俄乌战争即是一例明证。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长“第一次世界网络大战”(World Cyberwar I)。换言之,技术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战争范式:新时代的战争是信息战、电子战、网络战、认知战。而宣传,正是在全球语境和媒介技术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演进。

报告结束后,围绕《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一书,以及CHATGTP、主体性等话题,同学们与刘海龙教授进行了深入互动,并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最终,将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依依不舍的掌声中结束。(王紫嫣 辛格)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