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军:不忘初心,感知时代生长的力量
——新常态下“新春走基层”的创新之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闻战线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已成为一年一度新闻报道的新常态。每年春节期间各大媒体纷纷组织精兵强将奔赴基层第一线,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采写了大量接地气的新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那么,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创新点在哪里?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都涌现出了哪些备受社会关注的新闻?
一、与时俱进,发现时代亮点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刘勰)。原创是新闻的生命。原创意味着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要做到原创,就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把握社会的潮流和方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发现时代的亮点。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内容上,既有与往年衔接的地方,又有基于形势发展创新的东西。在新闻创新的道路上,总有一些闪光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最近媒体的报道中,“精准脱贫”成为一个抢眼的关键词。但如何写好这一题材的报道,各媒体都自有招数。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采写的新闻《老郭脱贫记》别具一格。老郭是河南封丘县农民。儿子 3 岁时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 1 万元。10 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 6 万多元。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老郭 家里虽然因病致贫,但坚持要靠劳动脱贫。政府实施的扶贫项目让老郭看到了希望,参与了种植中药材的项目。如今地黄丰收,4.5 亩药材,纯收入 1.8 万元。老郭欣喜地算着一笔笔账,2016 年全家收入 5.6 万多元,家里 6 口人,人均纯收入 9300 多元。老郭脱贫了,虽然在千千万万个扶贫对象中他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但他又让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看到了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这篇新闻报道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果。
科技创新也是 2017 年“新春走基层”报道的一个重点。在经济日报记者沈慧采写的新闻《听,创新梦想在拔节》中,参与合作研发腾讯照片美化软件“天天P 图”的董未名让人印象深刻。2016 年,微信朋友圈掀起一股“小学生证件照”热潮,很多年轻朋友都被这个新奇的图像合成功能所吸引。作为一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董未名意识到 :“随着互联网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智能处理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他加入了腾讯优图成立的图像合成和识别的项目组,成为了负责人,参与技术研发。只要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换脸”,立马变得年轻,成为小学生模样的自己。在全民创业与万众创新的大潮中,董未名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却代表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种大趋势。新闻记者正是于茫茫人海中敏锐捕捉那微小的闪光点,让无数人看到了自己和国家发展的光芒和希望。
一滴水能够映出太阳的光辉。能够于时代的洪流中,以敏锐的眼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发现亮点,才能让新闻永远保持活力。
二、以人为本,讲述百姓故事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对于新闻工作而言,“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之中。要避免新闻报道的“假、大、空”,就要将镜头对准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命运、真实情感。好的新闻报道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刘勰),是真实的生活和有个性的人打动了记者和观众。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零点后的中国”系列报道,《新闻联播》在 2 月 3 日播出了一期“寒夜救助 伴爱回家”节目,报道了上海市救助站寒夜救助的故事。14 岁那年,王旭龙的妈妈患病离世,加上父亲又常年外出打工,王旭龙便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变得孤僻。在一次和父亲的争执中,王旭龙离开了家。在上海靠捡瓶子自食其力而不愿接受救助的王旭龙在节目播出后被家人认出。在家人与救助站取得联系后,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父亲心疼儿子时抹眼泪的动作,以及儿子固执却依然难掩思念父亲的神态。当三年未见的父子终于见面相拥、喜极而泣时,真实的感情流露最能触动人心。走心的故事也让网友们直呼《新闻联播》越来越好看了,越来越感人了。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让人们看到具体的人和事,还能传达一份温暖和感动。新华社记者梁旭采写的《3 岁的等待与 33 岁的归途》,记录了在广东的打工者石欣的回乡故事。80 后石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溜豆村人,家里父母都已 60 多岁。妻子两年前离婚走了,留给他一个 3 岁的儿子,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石欣身上。在政府的帮助下,石欣接受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到广东东莞工厂当油漆工,现在一个月工资达 5000 元,对生活也充满了新希望。“适逢春节,当石欣一路坐火车、大巴、公交,历经了近 24 个小时回到村里,沿着村道走着走着,转过路角忽然发现,3 岁的儿子已站在路口等着自己回来。那一刻,他觉得路上的累都值得了,在外打工的日子也不再辛苦。”
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命运沉浮,他们的情感变幻,都是新闻报道的应有内容。任何一则好故事、好报道都离不开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挖掘和探寻。只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情,才能采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
三、肩负使命,担当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易 •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作用,在于感化人心,成风化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开去,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7 年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报道最突出的特点,是见证了一些文化事件,接近了一批民间文化人物,他们的故事,成为光明日报 2017 年“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最精彩篇章。《歌飞滇西云水间》报道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产生过程和传承传播情况。74 岁的民间艺人李彩凤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她 8 岁学唱歌,12 岁开始唱《小河淌水》。她不懂简谱,更不识五线谱,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学会了 100 多首本地民歌。16 岁时,她就成了山里山外出名的“调子客”。如今,她带着歌声走进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走进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2012 年,李彩凤成为国家级非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以后,传承,成为她的一份责任。这几年,她带了几个学生,还与在弥渡县文联工作的二儿子李毕合作,记录、翻译、整理出 500 多首彝族情歌和山歌。在这个重视文化的时代里,她确实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现如今的农村,农民富裕了,新房盖起来了,车子也买了,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如何解决“身富”之后的“心富”?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关注了这一问题。《山东高青 :“村晚”乐了庄户人》报道了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孟家村举办的鸡年“村晚”的事。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1 年,孟家村的孟庆柱创办了“天地人草根剧团”,年年办“村晚”,很让邻村的村民们眼馋。去年,他们又与其他几个村联合办“村晚”。由于得到了县文化部门的资金支持和艺术指导,高青县36 个剧团已有 20 多个剧团参与“村晚”演出。“村晚”成了当地人的新年俗。老百姓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自己唱,农村文化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与此同时,文化在传承中也得到了创新发展。老版戏曲《墙头记》讲的是儿女不孝的故事,而《新墙头记》讲述的是新时代的儿女争相尽孝的故事,演的是新风尚,传的是正能量。
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追求精神的富足和物质富足同等重要。文化已经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已经成为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冯友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媒体人深入基层的默默奉献。
四、脚踏实地,坚守采访一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任何“成功”的背后总是包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传统媒体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甚至改变了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但是无论技术手段怎样变化,新闻记者都应该坚守媒体人的职责和专业精神,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好的报道不是编纂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记者在一线扑下身子,忘掉身份,用心血换来的。
中央电视台记者齐莉莉采写的《一路回家》,报道了一对新婚的铁路小夫妻春节无法团聚,只能在两列火车相遇时隔窗相望几十秒。这则报道打动了许多观众,然而观众不知道的是,齐莉莉为了完成报道,给才出生几个月的宝宝断了八天的母乳,拍摄中想尽办法保存25 袋母乳给孩子作为“回家的礼物”。一个媒体人对工作的坚守和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大爱汇聚融合,彰显着责任与大义。
同样是央视,记者王冰深入郑州铁路局采写的报道《高铁上的掏粪男孩》,引起观众和网友的强烈共鸣,成为广受好评的好新闻。在走基层的报道中,记者经常要面临被采访者不愿意说心里话、难以走进人物内心的问题。在这次“掏粪男孩”的报道中,王冰亲自尝试,将手伸进全是污水的集便箱,在被采访者的指导下摸清哪些是容易堵的管道,哪里还有残存的杂物,这件事使被采访者彻底打开了心扉。王冰说 :“通过这次报道,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内心相通的部分,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展示人物的内心,才有可能打动其他人”,“走基层要花笨功夫,需要我们去亲身体验,和采访对象建立起信任,这样才能磨出好片子”。
“新春走基层”活动之所以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报道,是因为许多记者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职业道德,不怕苦,不怕累,心甘情愿地走进边远的乡村、走上拥挤的列车、登上海拔 1000 多米的山顶、走进长白山的冰天雪地……脚踏实地奋战在新闻一线,切实感受到报道中主人公的喜与悲,捕捉精彩瞬间,发现感人细节,进而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
五、多管齐下,创新传播方式
当前,随着互联网及移动多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传媒生态与传播格局发生发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困境,新兴媒体方兴未艾。如何适应变化了新形势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抢占舆论和宣传阵地?一方面要做好内容创新,另一方面更要做好媒体融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努力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再造新的传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重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许多媒体都在试用新媒体、多媒体、多渠道进行融合传播和全媒体传播。《人民日报》首次启动“中央厨房”机制,报网端微一起发力,文图音视百花齐放,人民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刊播制作“新春走基层”报道1000余篇,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首战告捷。“中央厨房”概念的提出,实际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它不仅是媒体内容的资源共享,还包括各方资源的融合与融通,从而形成前所未有的整体发展实力,其目的在于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在“融媒体”的探索实践中,《光明日报》也显示了自己的创新之处。微信公共账号“阅读公社”发表了《那个让总书记“舍不得离开”的白族古村,今天给总书记拜年了》,两天内阅读量即达两万,传播效果相当好,这是内容创新与媒介渠道创新结合所产生的功效。同时,《光明日报》发挥融媒体的优势,融媒体中心记者以街采的形式,在北京站、北京南站采访广大旅客和一线铁路员工,制作推出的微视频作品《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回家》在光明日报“两微一端”和楼宇屏同时呈现,视频总播放量达73.7万余次。新华社也于大年初一,推出融媒体形态微纪录片《小账本连着大情怀》,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访贫问苦的新闻报道,为农户家庭算致富“小账”、为国家脱贫攻坚算决策“大账”的生动故事,展现了他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怀,受到了极好的社会反响。推出仅24小时全网浏览量就超过一亿次,被网民赞为新一年中国“最暖心的纪录片”。
从 “融媒体”的传播创新,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新融合,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它为传统的新闻报道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和更为众多受众群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糅合,从而能更大效果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结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每年的“新春层走基层”活动,已经进入了一种新常态。但每年在主题、内容、形式上都有新变化。用脚步丈量时代,用心灵感知新生,用信念追逐梦想,用创新获得认同。广大新闻记者正是用自己的笔,谱写了时代进步的华章,让人们感受到春天来临时的温暖阳光。
(本文发表于《新闻战线》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