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微博传播中的言语特征
王振宇
摘要:本文从微博的传播特征出发,立足传播主体与对象的互动论述了微博参与者的群体性特征。这种群体性特点进而影响了微博传播中言语的形式与内容。微博言论的表达显现出简单模糊、断言、形象暗示等特征。娱乐性的目的间接影响了观点的多元与兼容,直接的影响了题材的选择。
关键词: 群体性 模糊性 断言 暗示 多元化 讽刺性
“共变”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②]当下而言,这种语言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集中地体现在信息技术给传播环境带来的变革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突出的言语特征。
一、微博传播特征
首先,微博传播主体显现群体性特征。“在某些既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他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的特点。”[③]勒庞认为群体并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而这里说到的条件经常是接收信息时表现出的目的性。微博传播的每个参与者既是主体又是受众。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具很高的主动性,每一个符号都表征了受众所期望的目标。在主动性中,目的性就自然的凸显出来了。主动性和目的性使数量巨大的个人共同成为接收信息的对象。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④]每一次网络热点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在情感与态度上的高度一致性,都在反复印证勒庞的判断。重大的事件、狂暴的情感更容易促成群体的形成。微博传播中高度互动的技术特点,使形成群体的难度大幅度下降了。微博受众往往能简洁而迅速地采取行动,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这些反馈经常非理性的影响了事态的发展。例如,“民意”影响司法审判,“网络反腐”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效率。
其次,微博传播方式重塑文本样态。布龙菲尔德认为:“一种言语形式的意义发生变化,只是它和其它语义上互相联系的言语形式在应用上起了变化的结果。”[⑤]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具有较强限制性的模式。微博传播中的信息不仅仅是发布者的言语,受众的评论也是其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原有的句组或句群的形式转变成了一种会话形式,这种篇章结构塑造了微博传播独特的文本语境。一条微博的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转发于评论的数量,于是原有微博的质通过转发与评论的量而显现;原有微博的意义也通过评论而发生转变,而且随着量的增长而被更多元地解读。言语的意义被多元化,同时这种结构也促使微博发布者通过模糊的言语去吸引更多的关注与评论。例如某些言论总是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被解读成完全不同的意义。当这些微博得到足够的传播时,其所代表的意义几乎已经完全由受众的评论决定了。同时微博有字数的限制,这种限制满足了信息快捷的需求,强化了这种快捷的信息接收方式。
再次,会话原则在微博传播中失效。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为了保证会话的正常进行,人们通常会遵循会话原则。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根据会话的目的和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⑥]这种原则基于一种理性的、往复的人际交流语境。这种会话往往具有言语之外的某种目的性,例如稳固某种情感、实现共同利益等等。而微博传播中的会话目的通常在于言论本身,支持或反对一种观点,肯定或否定一些事件,不同主体间的对话以简单的附和或激烈对抗展开。对抗式的会话在缺失足够言论空间的语境中最终演变成互相的攻击甚至辱骂。共享信息的缺失、对互文文本链接的减省,会导致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产生大量的误解或以偏概全现象的出现。自以为正确和被误解的认知极易导致态度失控,从而走向偏激、片面。
二、微博表达特征
首先,简单模糊的语言适应微博传播的需要。微博受众在匿名身份的掩护下,在迫切寻求认同心理的驱使下迅速的形成了一个群体。寻求认可是网络受众的普遍心理,自由结合、互相认可,这个价值目标经常由某种意见或者情绪所表征。不同的人在对世界进行解释时所使用的范畴都可能是不同的,但在以互相认可为目的的言语行动中,相异的内容会被不断的淘汰。于是,每个个体参与者的意见都被简单化。一旦一个有效的意见或情绪形成了,该群体的在量上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因为,更多寻求认同的人加入到一个现有的群体中省去了很多求同去异繁琐过程。从众现象在微博传播中发生得更容易了。与此同时,微博传播中语言的模糊性得到了强化。语义的模糊性由于其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获得了更多的注意,同时也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文本语境之中。
其次,断言式表达附和微博受众需求。微博传播信息的手段是多元的,至少图像的应用是普遍的,结合其文本的空间限制,描述性与论证性的内容更多地无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于是,针对简单叙事的断言式评论,成为加速微博传播的方式。除了“肯定”之外,断言还具有“直观判断”与“主观性强”的内涵。断言的目的是“相信”,而不是“理解”。强烈的语气可以掩盖事实与评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使这种语气只体现在文本中。断言能使行动主体产生一种权威感,同时能引起持相似观点的受众情绪上的强烈共鸣。微博中的断言通常用以表达符合常识的判断。常识往往是某种价值或者信念的内化。这种观念成为人们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非常不容易改变。因此在断言式表达的作用下,能迅速使一种意见在微博受众中形成。例如,演员孙俪的10月11日的一条微博:“北京天气那么差,在我们拍摄点竟然还有学校组织秋游!这样的天难道不该取消吗?我天哪!如果是我孩子我坚决不同意参加,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条微博成为当日新浪微博的热门。 “竟然”、“难道”、“我的天”、“坚决”等词语的使用都强化了言语的态度与情绪,最后的断言式的结论使问题又普遍化到“健康”的层面,是通过断言式的常识为前面的观点提供支持。
三、微博内容特征
首先,微博传播呈现更加多元、开放的价值。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是微博显而易见的特点,但其内容表现的多元化却不仅仅归因于此。娱乐需要人们用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传统媒体中各种严肃的题材在微博中都可以被解构从而用于娱乐,政治事件、伦理问题、文化教育,娱乐在微博中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个体传播者来看,各种意见、观点往往针锋相对,也常常有失偏颇。但是,在这种论辩的、交锋的、互相调侃的的言语形式中,整体上的开放与兼容并蓄实现了。
其次,微博传播整体上依然呈现内容庸俗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滑稽是丑陋的一种表现。”[⑦]娱乐从内容上而言很难与低俗的内容划清界限。娱乐的目的性在实现了开放与兼容并蓄的同时,低俗的特点也随之呈现。微博言语的用词呈现低俗化,大量在传统媒体中不能使用、在生活口语中人们羞于使用的词汇在微博中得到了应用的空间。管制松散、匿名、文字交流等语境特征使人们无所顾忌地使用攻击性甚至侮辱性的言辞,礼貌原则几乎实效。
再次,批判性内容成为微博流行语的一般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的产物,通过微博媒介的发展,流行语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加,同时其生命周期也在逐渐缩短。流行语在形式上是修辞的成功,以简洁或韵律取胜;而在内容上,流行语通常模糊的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讽刺或者自嘲。管制相对严格的传统大众媒介限制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方向与方式,微博作为一种意见渠道自然地发挥出其讽刺功能,例如“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让数学滚出高考界”。这些流行语或以某个社会事件为肇始,或以某种普遍情绪为起因,在娱乐性目的下,通过讽刺的方式显现语言的施为功能。
注释:
[①] 本文系郑州大学“新媒体公共传播”学科方向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XMTGGCBJSQ24)
[②] 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149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⑤](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6页。
[⑥]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8页。
本文发表在《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