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拿出好作品
来源:《求是》 期号:2013/02 作者:李 冰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和人民对广大作家的新期待。近年来,文学事业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景象。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文学创作生产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真正在群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文学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更好更多优秀作品,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中国进步文学的优秀传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一切进步文学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文学之树才能常青,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学之树就会枯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学创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人民的创造实践在不断出现令人感奋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舞台在不断产生五彩斑斓的素材,广大人民群众为文学创作提供着丰富的营养。要动员和鼓励广大作家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敏锐发现时代的伟大变革,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文学创作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推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要坚持把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常态,把社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走出高楼、走出书斋,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评判者。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向人民群众学习,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
二、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各项事业都需要创新,而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学创作生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富于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大题目,不断破除不适应文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相统一,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为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学创作提供广阔空间,鼓励作家不断以新的内容、新的样式开辟文学创作的新境界。要充分尊重文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正确引导,积极支持,而不要一味求全责备,应该宽容失误、兼容差异、包容多样。要积极开展健康说理的文学评论,在扬清激浊、褒优贬劣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使作家之间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创作氛围。
文学创新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国家实现的每一次大的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蕴含着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意识。广大作家要在历史进步中,不断追求思想的升华、观念的变革和艺术的革新,实现文学创作的新进步。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特点,挖掘和提炼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主题,塑造更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形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中华文化沃土,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学的优长,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要认真学习高新科技知识,积极适应现代科技手段、传播渠道的新变化,借用科技的力量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要根据大众文化消费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新特点,调整视角,拓展领域,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创新活力,丰富表现形式,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三、倡导文学丰富多样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成果,历来具有差异和多样的显著特点。为文崇尚独具匠心、独到之笔,.....一面、千篇一律的重复雷同是文学之大忌。可以说,没有差异和多样,就根本谈不上丰富。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本来就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求知、求乐、求美已经成为普遍愿望。人民群众热盼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享有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也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所有这些都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在内容、载体,还是在形式、风格上都应该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适应、自觉调整。
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同样如此。时代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主旋律作为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与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文学创作要以丰富多彩的题材表现主旋律,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体现主旋律,以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广泛性实现主旋律。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是文学创作恒定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业余和专业的需求。要贴近群众审美,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格调品位,扩大受众面,做到雅俗共赏,促进社会主义文学园地百花竞放、多姿多彩。
四、在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上下功夫
当前,我国文学产品创作生产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长篇小说每年出版3000部以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数不胜数,网络文学创作更是呈井喷之势,仅每年上传的网络长篇小说便有250亿字。毫不夸张地说,文学作品的数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庞大,题材主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风格流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面对这样巨量的文学作品,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和感谢作家的辛勤劳动,因为文学作品的每一篇每个字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数量和质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数量的累积就不会有质量的提高,质量的提高往往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之上的。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展文学创作持续繁荣的局面,鼓励作家多出新作;另一方面,要鼓励作家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奉献更多的精品。
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上下功夫。文学作品只有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和魅力,才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缺少思想意蕴、缺乏精神魂魄,形式再新颖、技巧再翻新、语言再华丽,也只能是“金玉其外”。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品位,要以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作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思想境界。要不断加强作家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生态、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还需要作家充分彰显自己的文学艺术个性,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人间美好。艺术创造离不开想象力,要张扬理想主义,增强精品意识,以对人民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十年磨一剑”,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文学佳作,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