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省特聘教授 汪振军
文化产业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不仅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应该将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将文化产业作为河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品牌。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2009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23亿元,占GDP比例虽然高与全国平均水平2.6%,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省份还有不小距离。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高的达到25%。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经过十年时间,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争先恐后,如火如荼。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一跃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云南省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到全省GDP总量的5.9%。上海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31%。北京2009年文化创意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6%。湖南2009年文化产业总产出1594.26亿元,增加值682.1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广东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相比之下河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河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制因素依然突出,一是行业间体制改革的进度不一。出版、报业走得较快,而广电则相对较慢。二是条块分割依然存在。报业、出版、广电三巨头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跨媒体经营困难重重。三是经营主体定位不明。事业和产业相互混杂,绞缠不清。四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不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轨制”使文化单位和人员无法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失衡。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河南文化产业基本上还是以新闻、出版、报业、广电、戏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为主,而以科技和创意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如网络、手机电视、手机动漫、数字出版、现代艺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则相对较弱。文化产业结构失衡,业态滞后影响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影响传统文化资源的再造,影响地方经济品牌打造,影响消费市场的开拓。
(三)创新能力不强。河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民间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异彩纷呈,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产业优势。没有变成相应的文化产品,特别是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虽然,河南目前有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这样一些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品牌,但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来说,依然偏少。河南文化的宝藏远远没有开发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河南文化的创新能力不强。文化观念落后,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明显错位,产品缺少新意、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四) 创意型人才奇缺。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它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才华、技术、天赋等,与大规模、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更强调个人性、自由性、创新性。如果环境允许,很快形成产业集聚,形成创意园区,从而成为一个地方新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北京的宋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莫干山50号(M50)、田子坊,新十钢艺术园区,深圳的田面设计中心、观澜版画村、大芬油画村、深圳大学3号艺栈都是国内著名的艺术集聚区。相比之下,河南传统的文化人才较多,而创意型、创新型、复合型、产业型文化人才偏少,这是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三、河南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思路
(一)增强紧迫感,做好文化发展规划。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广东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过6.5%。湖南提出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4800亿元,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7%。云南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在2015年超过8%。“十二五”期间,河南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要向发达省份学习,做好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创意河南”为引领,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二)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推进措施。二是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做法。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投资体系。三是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针对单位性质不同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激发单位创造活力。四是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上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为小单位、小企业,特别是个人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三)培育创意人才,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创意人才对于发展文化产业至关重要。没有迪斯尼兄弟,不会有米老鼠和唐老鸭。没有宫歧峻,就不会有轰动世界的日本动画《千与千寻》;没有张艺谋,也不会有《印象刘三姐》等山水实景演出;没有赵本山,不会有“刘老根大舞台”所掀起的“东北风”。创意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河南文化产业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一是要利用高校培养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人才。二是要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人士建立人才工作室。三是要以立项的方式设立创意人才专项基金。四是要举办全国性的创意大赛让人才脱颖而出。五是要建立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六是要创造机会让各类人才的创意与企业对接,使创意变成产品。七是要建立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为整个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业态发展。
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问题,关系到文化产业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培育新的增长点。现在,河南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不是传统文化产业,而是新兴文化产业。以动画产业为例,湖南、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5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合计产量占全国的79%,长沙、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十大城市合计产量占全国的86%,河南没有进入这一方阵。河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大力支持设计、创意、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数字出版、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还要做好新老产业的对接和融合,通过新的平台和技术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五)深度开发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河南文化产业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2009年卢展工书记到信阳考察工作时的一席话,唤醒了长期只种绿茶的信阳人,使信阳产生了 “信阳红”这样一个新的茶叶文化品牌。现在文化的竞争已经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创意的竞争,再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好的创意进行再造,只能是资源浪费。河南是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让创意变成生意,让才华变成财富、让资源变成品牌、让文化变成经济。我们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转变。建议成立河南省文化创意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河南文化资源的创意问题。建议河南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抓10个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争取有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的示范园区,有更多的产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六)扩大文化消费,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据研究,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对物质的需求开始下降,而对精神的需要开始上升。在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已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3000美元,发展文化产业条件已经成熟。河南是具有1亿人口的大省,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如果我们河南不占领,别的地方的产品就会进来。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动脑筋。一是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倡导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较为活跃的文化消费主体。二是要认真研究河南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趋向和消费口味,研发生产适应需求、内容健康、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三是要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营造优良的消费环境。通过灵活的市场调节,让文化产品价格正常、合理、优惠,使老百姓愿意消费、乐意消费。
此文发表于《思考与建议》(河南社科联主办)2011年第5期,《河南工作》(河南省委办公厅主办)2011年第8期,《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