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变革之三:新闻影像越来越 追求影像的开放性和视觉意义的延伸。 在某种程度上,数码技术进入摄影领域所引发的种种变化,消解了大众传媒在视觉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影像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度的传受关系,受众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解读图片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由此,新闻照片在信息传播中所充当的角色不应只是传播者进行单向传播,表达传播意图的工具,其应成为连接摄影师、大众传媒和读者,沟通三者思想与情感的中间媒介。如前所述,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的共融、资讯的极度丰富,交流的通畅,社会结构的急遽变化等方方面面使得人类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于从前的单一化,模式化,而新闻影像是人类理解社会,认知世界、反观自身的媒介触角,由其所建构的影像思想空间也应力求引导人们以多重思维方式、多方位地对现实进行解读,新闻影像本身所包含的视觉结构不应是封闭的视觉系统,束缚受众以摄影者预设的思维逻辑认识新闻事实,其作品应具有开放性的视觉结构,成为引发受众对画面内涵多意理解、多重联想的视觉导引。著名的艺术家达利曾经说过,绘画运用的语言应该是一种“隐喻”,它在指称一个对象的时候,应当让大师超越画面的形式去得到更多的意义,而不被画面形式所禁锢。当今,在新闻影像的视觉传达中也应追求同样的传播效果,摄影师对视觉语言进行精心地选择与提炼,组织照片的画面,其最终目的并非只是停留于画面本身,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期待受众透过画面考虑瞬间之前、之后的事情,思考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进而实现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包含的社会关系、精神信息的深度剖析和理解,因而要使影像实现传播价值,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就应追求影像的开放性,追求其视觉意义的延伸,只有这样新闻照片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止”、“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而要使新闻影像具备开放性,使其视觉意义向画外延展,就需要摄影师从照片主题的提炼和视觉结构的建构两方面努力。主题是新闻照片的核心与灵魂,照片的视觉结构需要围绕主题来经营,影像本身是否具备开放性不仅取决于画面结构,也取决于其主题是否丰盈、立体、别具匠心,蕴涵富有深度与广度的思想哲理,只有具备这种画面素质才能蕴含引发人们思考的无限动力,摄影师在提炼主题时需要对新闻事物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关照,需要对人生、社会进行多角度的反思。而摄影师在组织画面时,要使影像成为开放的动力结构,不仅要围绕主题展开,同时还需通过使用富有象征、隐喻意义的视觉语汇,捕捉具有冲突性和戏剧性的瞬间使影像结构成为非闭合,连通画外的开放空间。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最佳奖照片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影像范本:图片反映的是以黎冲突中,一架以军战机轰炸了黎巴嫩一名军官的官邸后,生者为死者送葬的情形,摄影师在表现葬礼时并未选择群体悲伤的情绪进行定格,而是着力刻画现场稍带混乱的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灾难的发生所呈现出的纷乱心绪,位居画面后方仰面恸哭的妇女成为整个影像格局的视觉中心,她的出现奠定了照片抑郁、悲伤的情绪基调。这幅作品正是摄影师凭借多视点、立体化的视觉形式呈现,其作品才有如此浓郁的人性色彩,才显得如此真切与深邃。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