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的巨大冲击,同时又处在一个从“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从“机械团结”转向“有机团结”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多元而又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原有的认同消失了,人们需用新的认同构筑自己,人们需用文化来构筑界线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通过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如语言、宗教、神话、信仰、价值体系等将人们整合到民族国家共同体当中,从而保持民族认同的凝聚性。其中,语言是一种建构认同的重要材料。安德森早在他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就指出“神圣而静默的语言是人们想象昔日那些伟大的世界共同体的媒介”。 30 同时,曼纽尔·卡斯特也强调“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当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及强势的全球化媒体的力量,使得全世界都臣服于一种文化同质性的状况下,语言,作为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也就成为文化抗拒的战壕、自我控制的最后堡垒,以及可以确认意义的避难所”。 31 无疑,作为国家语言代表的《新闻联播》,即提供一种合法性,更提供一种权威性,对外它是一种宣告,一种展示、一种象征,对内它是一条纽带、一种标志、一个号召。在这个“语言共同体”中,它为国家成员提供的不但是一个“认同的空间”,更是一个“仪式空间”。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仪式性观看,《新闻联播》为国民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团结感,再生产其主流价值观,并构筑其向心力、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其有力的价值支持和信念支持。无疑,作为国家象征的电视《新闻联播》已深深地介入到现代普通人的生活中,而它的意义亦远远超越了任何意识形态和再现所扮演的角色。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将一套思想体系,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对国家的热爱,一种对执政党的信任,通过每天看电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每个中国人心中。透过《新闻联播》,“中国”对我们显得是如此亲切熟悉,如此真切感人,“共和国,它的图腾、神话以及神圣,它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表象,它的政治制度、典章法律、社会基础结构,它的国际环境以及它的未来与终极乌托邦等等一切,都通过‘新闻联播’和存在于它之中的总体性叙事方式,通过现实观众对”新闻联播“的观看,深深植根与每个电视观众的理解、认知、想象及潜意识的欲望之中,构造着他们日常的生存事实,并使他们成为一个国家中的人民本身”。 32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