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华简介
张淑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副院长(主持工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0年-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教研兴趣集中于新媒体、公共传播、政策传播、乡村传播、危机传播等领域。
主要社会兼职和荣誉: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人事与社会保障部干部培训入库专家,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中国舆论学会常务理事,媒介文化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校社科优秀学者,河南省社科年度人物,河南省高校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省第七批“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第一方向带头人,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主要科研成果:(1)项目: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其它省厅级项目20余项。(2)著作:出版学术著作11部,包括专著3部,编著4部,主编《新媒体公共传播》集刊已出版4部。(3)论文: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权威刊物论文17篇,CSSCI(含扩展版)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4)奖励:获河南省教学技能比赛特等奖1项,河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一等奖1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其他省厅级奖励多项。
代表性成果:
一、项目
1.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媒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
2.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危机及提升策略研究》;
3.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政策传播的路径和效能研究》;
4.2012年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传播研究》;
5.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扩音效应及其生成机制:网络环境下社会性突发事件传播规律研究》;
6.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般项目《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与新媒体路径创新研究与实践》;
7.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8.201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新媒体公共传播》;
9.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公共政策传播:理论演进与体系建构》;
10.201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
二、著作
(一)专著
1.《路径与效能:新媒体时代的政策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2.《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网络“扩音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
3.《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力和权利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二)编著
1.《迁徙与重构——舆论场研究二十年》(张淑华,王佳林,李凌凌,常燕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
2.《新媒体与传播的公共性建构》,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
3.《云生活与后媒体时代的舆论场重构》,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
4.《共享与创新:传媒的公共性与新生态》,郑州大学出版社,2019年;
5.《新媒体公共传播》第1辑,主编张淑华,副主编邓元兵、张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6.《新媒体公共传播》第2辑,主编张淑华,副主编潘亚楠、谢晨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7.《新媒体公共传播》第3辑,主编张淑华,副主编楚明钦、姚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8.《新媒体公共传播》第4辑,主编张淑华,副主编秦静、杨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三、代表性论文
1.《当代乡村女性的网络空间生产与角色困境 ——以豫中乡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11期;
2. 《“人民之子”与“干部楷模”——焦裕禄形象的媒介建构及其精神价值》,新闻爱好者,2022年9期;
3.《涝疫结合:灾情的戏谑式表达及其传播社会学分析》,现代传播,2022年4期;
4.《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型决策机制建构的新媒体路径》,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2期;
5.《媒介化社会与乡村振兴中的新媒体赋权》,新闻爱好者,2020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1年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5期“论点摘要”;
6.《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现代传播,2020年1期;
7.《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10期;
8.《政策危机传播的结构化考察和成因分析——以2011-2017年网上争议性政策传播为研究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5期;
9.《网络阶层分化:危机及“机会之窗”——格栅/群体分析的视角》,新闻爱好者,2018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9年4期全文转载;
10.《传播的共享与创新:“中国传播论坛”暨“新媒体公共传播”(2016)国际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16年12期;
11.《从学术到学科:2015年中国公共传播研究综述》,新闻大学,2016年6期;
12.《节点与变量:突发事件网络“扩音效应”产生的过程考察和一般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7期;
13.《失范与失控:公共事件网络传播的“扩音效应”研究——以“区伯事件”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12期全文转载;
14.《2015年“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15年12期;
15.《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传播及媒体社会责任》,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年12期全文转载;
16.《新媒体语境下政策传播的风险及其应对》,当代传播,2014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年12期全文转载;
17.《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3期;
18.《网络反腐的符号传播逻辑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杨达才事件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10期;
19.《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现代传播,2012年9期;
20《 “阶层分化”与“符码对抗”——当前社会性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和传播特性》,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