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最忙的大概算是艺人,老百姓看到最多的也是艺人。从荧屏到银幕,从直播镇现场到晚会主持,年年岁岁“星光闪耀”,那些在平时就与大家混得很熟的明星们,过年的时候更显热情。“明星现象”似乎已经成为春节文化生活的一道主流风景线,中国当代轰轰烈烈大规模的“明星文化现象”在春节这一时间点尤显繁荣。好有一种没明星就不算过年的气势。
有人说过年必看五张脸:赵本山、冯巩、 宋祖英、朱军、王小丫。
不论是央视春晚,还是春节特别节目,总会有一大批明星出来露露脸,并大放光彩。我们这里说的所谓数字“五”,仅是一个泛指,实际上,有数不胜数的“大腕”、“明星”、在春节期间占尽风头,他们带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也好像是把多年来民间春节文化积蓄的精神能量释放了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明星的出镜,妆点出节日的热烈与狂欢。但是,人们也渐渐开始有了这样一种关于“明星”的情结:一面唠叨着年年岁岁“星”相似,数落着“明星”们的千般不是;一面又走不出这座“围城”,不看看明星好像就少了好多的年味;到最后不论你想不想看,人家都会无孔不入地映入你的眼帘。
有人说泛星化充斥了银屏特别节目。
春节电视荧屏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节目比比皆是,几乎遍及除了新闻节目之外的所有领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特别节目有《艺术人生》、《过年七天乐》等,甚至波及到新闻频道的非新闻性节目,如《新闻会客厅》和《共同关注》…… 众多春节特别节目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泛明星化。央视5套《名将之约》邀请刘翔、王楠、张怡宁等体育明星是发挥自身优势;《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所邀请的嘉宾也符合综艺节目自身的特色。但很多特别节目则表现出泛明星化倾向:《新闻会客厅》特别节目邀请的是傅彪夫妇;《东方时空》的特别节目“人物秀”的7个对象当中就有曾志伟和蒋雯丽;《公益歌曲大擂台》特别节目“十年如歌”是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新春联谊会,邀请的明星多达几十位,如彭丽媛、郭冬临、孙悦、斯琴格日乐等。特别节目泛明星化的初衷是为了娱乐观众、吸引眼球,事实表明,这样的举动也的确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传统文化形式好像被这些明星节目像挤牙膏一样要挤空了!
明星现象是近些年来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明星们凭借媒体而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一些人竞相追崇的偶像,头上闪耀着夺目的光环。春节期间,一些明星更与媒体亲密接触,相互依托、共同繁荣。 有人认为:明星文化与时尚文化是20世纪媒体造就的两种重要文化形式和社会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紧密相连。在很多情况下,明星成为时尚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狂热模仿的对象,以致‘追星’本身就被视为一种20世纪的流行时尚。从“猫王”、披头士、滚石乐队和麦当娜等流行歌星,到马龙·白兰度,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和汤姆·克鲁斯等好莱坞影星,都曾先后成为二战以后西方年轻人疯狂追逐的文化偶像。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仪态以及处世风格都一度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被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膜拜仿效。 明星是公众人物,媒体是任何明星人物成名的“跳板”:他们的言行要通过媒体的“放大”作用才会广为人知并受到关注,在这种“广知”与“关注”中,他们便获得了某种神圣地位的社会承认。 诚然,媒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实现社会正义的义务。而随着市场化运作的日益介入、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 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都把娱乐新闻作为强力推动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一些公众有这种需要,公众需要了解他们所崇拜的社会名人的一切;还因为明星本来就想吸引公众的注意,既然你想吸引公众的注意,那么,公众自然有权知道得更多。在这场铺天盖地的娱乐报道中,媒体有义务满足受众在娱乐信息方面的需求。但此时,应牢记一条底线:娱乐报道同样负有教育、监督的社会责任,同样需要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
年要过,明星得看,而优秀主流文化的宣传应该成为一切文艺活动的目的。
上一条: 马来西亚
下一条: 绿色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