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由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精心主办的“日本的中国书画保存:改型与再创造——兼论多元中国书画史的构想”专题学术讲座在我院三梦讲堂隆重举行,吸引了包括本院领导、师生及校外艺术爱好者在内的近百人参加。
本次讲座特邀国际知名艺术史学者、来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塚本麿充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塚本教授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在东亚学术圈享有盛誉。讲座由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我院篆书研究所副所长、日本书法史专家丁成东副教授作为对谈嘉宾出席。
塚本教授:溯源历史,解码传播密码


塚本麿充教授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塚本教授以其丰富的博物馆研究经验,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历史解码者,系统梳理了中国书画在日本的传播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重要历史阶段:
一、奈良至镰仓时代的“极古渡”时期(8-12世纪)。这一时期以密教、禅宗艺术传播为主,塚本教授重点分析了王羲之书法在日本的接受与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引入到逐渐被日本文化接纳、融合,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反映出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二、室町时代前的“古渡”时期(13-15世纪)。这一阶段,禅僧在书画收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着中国书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塚本教授深入探讨了足利义满将军对牧溪风格的独特青睐,指出这种审美偏好背后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在艺术审美上的差异;
三、江户时代的“中渡”阶段(16-19世纪)。汉学家积极投身于明清文人画系统收藏与研究,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挖掘着明清文人画的艺术价值,为中国书画在日本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明治维新后的“新渡”时期(1910年后),以内藤湖南、泷精一为代表的学者,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对中国书画收藏体系进行了重构,为中国书画在日本的保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在日本的新一轮传播与传承。
在讲解过程中,塚本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剖析了日本对中国书画的四种改造模式:即装裱形制的改变、异种艺术的配合、局部剪裁以及木盒收纳,这些改造模式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日本收藏家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中国艺术的创造性诠释,展现了艺术在不同文化碰撞中所焕发出的独特魅力。
对谈环节:思想交锋,共探艺术真谛


丁成东副教授与塚本教授对谈现场
在对谈环节,丁成东副教授与塚本教授围绕日本装裱技艺对中国书画作品笔墨完整性的影响、中日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培养“技道并重”的人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塚本教授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经验,就中国书法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受启发。
郑院长总结:展望未来,共绘艺术蓝图

郑晓华院长进行学术总结
郑晓华院长在总结中对塚本教授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塚本教授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让我们对中国书画在海外的传播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他特别表示,书法和绘画都是东亚艺术美学的重要载体,期待塚本教授能更多关注历代中日书法交流,将书法纳入艺术美学研究视野,并正式邀请其参加我院拟于2026年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艺术学书法博士论坛,通过合作与交流,汇聚全球艺术史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中日书画交流的国际化研究与合作,让东亚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次活动由郑州大学书法学院书法理论与教育系承办,它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艺术素养;还为推动中日艺术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为中日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越来越多,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徐巧
图:陈琳琳
排版:李宁
初审:李逸峰
复审:朱梁梓
终审:程昱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