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家进课堂”第二十五讲: 用好评论"金话筒" 占领舆论"制高点"
(通讯员:张宇)应我院新闻系王一岚博士的邀请,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张学文做客我院“传媒专家进课堂”活动,为师生带来题为《用好评论“金话筒”占领舆论“制高点”》的课堂教学。本次活动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主持。
课堂上,张学文以自己任职的《河南日报》所发表的报道和自己的从业经历为例子,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新闻评论课,本次授课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
在第一部分的“评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中,张老师先以“新乡学生掏鸟被判十年半”的事件为切入点,引出了从媒体发展需要来看,评论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新乡学生掏鸟的事件一经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因部分媒体的舆论引导有误,使得争议接连不断,河南日报在之后发布的评论文《“掏鸟获重刑”是堂沉重普法课》很好地解决了很多人的错误认识。
张老师谈到,互联网时代,网络表达与纸媒有着极大的差别,甚至南辕北辙,网络表达特点便是对权威的解构和颠覆。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两个社会舆论场——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和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的冲突日渐突显;这也使得很多学者提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而从舆论引导要求看,评论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且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所以,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三点: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传授新闻学知识自然离不开实践,张老师在课堂第二部分以自己的河南日报评论工作的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闻评论员的工作生活。他以时间顺序叙述了参与创作“九论”“十八谈”“新十八谈”“新九论”和“三十而谈”过程中的种种趣事。九论即何平九论,是河南日报自2010年12月22日起至2011年1月21日陆续刊发的9篇署名“何平”的系列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和发展九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方式方法等。
“十八谈”是在继“九论”后的十八个地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的中原崛起发展的系列评论文章。张老师总是不停地回忆自己在创作期间连续熬夜,睡眠不足等问题,虽然满满的都是辛苦,但这些系列评论的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后来也出版了著作——《用领带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河南省移动公司也与河南日报合作,精选“九论”中的妙语警句向手机用户发送“何平段子”。
对于新闻评论,张老师提出了评论写作的“12345”和“6个更加”;评论写作要做到的“12345”分别为:选好一个新闻(事件),找准一个切口(角度);两种方式:表扬(肯定)还是批判(否定),有破有立;三步判断“问真假”“断是非”“说利害”;逻辑推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起承转合;5个关键:观点、标题、靶子、细节、表达。“6个更加”告诫我们:要更加贴近融入时政;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批判型;更加专业;更加富有个性;更加注重实效。评论的写作还有三个要领——多看、多想、多写;观点做到:独到、独特;逻辑严谨;表达生动;给人以启迪。评论的标题也要做到六点:有动词、用实题、作设问、较短促、出人意料、大白话,在其中,张老师还以河南日报的《用生命温暖生命》,记者曹爱文采访途中为溺水儿童做人工呼吸的事例启示同学们精品评论要有感染力。
课堂最后,张老师摘录了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曾经归纳出的记者之笔的分量和威力送给了在场的师生: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张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又加上大量的评论案例,使在座的学生收获颇丰,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张学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作为河南日报“何平”创作团队的主要成员,他参与编撰的“九论十八谈”等政论文章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过省级以上新闻奖近五十项。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多项。
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张学文为我院学生讲座
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参加本次活动并主持讲座
学生认真聆听张老师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