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我院首届穆青班学员重走穆青路——兰考之行

 

(通讯员:张宇)1966年,由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等人执笔,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破例占用新闻时间播出的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播音员哽咽,更使国人为焦书记的动人事迹潸然泪下。2015年的今天,以穆青先生命名的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穆青实验班沿着穆青先生曾经的足迹,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的带领下,共30余位师生共同赴兰考重走穆青路。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屹立着一棵最为高大的泡桐,被称为“焦桐”,就是当初焦书记来时种的,初来兰考,为了防风固沙,焦书记带领大家种植泡桐,和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环境恶劣,请来的专家不愿长留,焦裕禄追到火车站去挽留林业技术员,感动了技术员朱礼楚,朱礼楚回忆说:“来到兰考,我后悔,留在兰考,我无悔!”并在当地研究出了适宜种植的泡桐,缓解了“三害”。

在焦裕禄纪念馆,穆青班学员认真听取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在其铜像前久久凝视。“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两句话道出了焦书记的心声。“焦书记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来传承。”穆青班学员赵依乔说道。

焦书记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仅仅475天,但就这475天却让兰考人民永远记住了他。在焦裕禄精神课堂上,东北大学哲学硕士,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张静老师向学员们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更为深入的了解了焦书记的执政理念和先进事迹。焦书记能治理好兰考,主要是他本人有三个特点:不怕苦;平民化;有激情。面对兰考作为最苦,最穷,最难的地方,焦书记没有害怕,还很激动的说:“感谢党把我送到最困难的地方。”焦裕禄执政为民,原本的劝阻办公室,是用来劝阻逃荒的流民,焦书记将其改为“除三害”办公室,真正做到为老百姓干实事。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且杜绝干部特殊化;做到与群众同住、同吃和同劳动,为了不扰民,也调研的路上经常住在牛屋里。

如今的兰考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贫困的“三害”县了;随后的行程中学员们参观了兰考县成源乐器音板有限公司的厂房和兰考大河乐器有限公司,他们以加工焦桐制作古筝等民族乐器为主,现在销往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年产值都超过上亿元;当初焦书记带领人民种植泡桐只是为了防风固沙,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兰考人民发家致富的宝藏。如今的兰考已经改头换面,张静老师回忆说:“我们曾经想开一片乡间的教学点,让学员们体验一下翻耘压碱,但现在的兰考真的是很难再找到这种盐碱地了。”

焦书记在前往兰考前就已是肝病缠身,人们留下来的很多珍贵画面中焦书记开会时总是一只手插入上衣里,那是因为肝病发作时的疼痛,他在办公室里总是用茶杯盖一头顶着肝部一头顶着椅子,长时间下来椅子都被戳了个洞;他在家中为了转移注意力,甚至会用烟头来烧肝部的皮肤来转移疼痛。1964年5月14日焦书记走了,弥留之际还不忘关心下雨时村里有没有被水淹到。如今的“焦桐”前,总有一位老人每天都来打扫施肥,他便是魏善民,他已经扫了十几年来,说起未来扫不动了就交给儿子和孙子来办,回忆起焦书记时,他总是哽咽道:“焦书记是好人,俺想他啊!”

焦书记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位穆青班学员。作为穆青班首届学员,他们感到穆青笔下所塑造人物的光辉和伟大,更坚定了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先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他们纷纷表示,要发扬穆青先生“勿忘人民”和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学好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卓越新闻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聆听“焦桐”的故事


参观焦裕禄纪念馆,聆听焦书记的动人事迹


瞻仰焦裕禄纪念碑


由“焦桐”作原材料制作的古筝等乐器响遍五大洲


走访坝头,学习毛主席对治理黄河的指示精神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接受教育


重走穆青路的收获和喜悦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