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家进课堂”第六讲
《大河报》主任编辑杨化涛走进《危机传播管理》课堂
(通讯员 文/魏宇麒 图/孙玲巧)5月8日上午,受我院新闻系系主任周宇豪副教授的邀请,《大河报》编辑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杨化涛老师走进《危机传播管理》课堂,为我院2012级网络新闻班的学生做了题为《融媒时代的危机事件报道与危机管理》的讲座。
杨老师首先对“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新媒体与融媒体”等3组概念进行了辨析。他鼓励同学们,虽然现在传统媒体处于一个颓势,但各个单位对宣传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大家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
杨老师接着又将危机事件分为四大类,归纳出其中的六大关系并介绍了它的四大特征和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断穿插新近发生的一些新闻案例,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比如:4月25日的“警察驾宝马车撞死婴儿”事件、4月30日的“河南醉驾司机撞死交警”事件、本月初的“成都女司机遭男司机暴打”事件。
在讲到《大河报》如何做危机事件报道时,他归纳了3点:第一,有事说事,尽量客观;第二,利用新媒体对事件进行滚动跟踪报道;第三,利用纸媒将报道深化。
在谈到危机管理的误区时,他总结道:第一,当事方封锁消息,设置报道障碍;第二,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第三,发布虚假消息,传播技巧薄弱。
对于“当事方如何进行危机管理”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四个建议:一,建立顺应融媒体时代要求的舆论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工作预案,科学化、制度化开展工作;二,抓住时机,把握第一时间与第二落点;三,提高素养,提升面对和回应质疑的方法技巧;四,最大限度争取良好的舆论氛围。
讲座最后,杨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课堂互动。
有同学提问:现在高校舆情监督小组方兴未艾,而且相对一部分成员是高校学生,《南方都市报》曾发文批判这一现象,请问您怎么看?
杨老师认为,高校舆情监督小组的成立意义不在于对高校师生的监控而在于对师生思想情况的掌握,在于为师生更好的服务。他指出,舆情监督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有它的存在意义。
听完讲座后,肖晓菲同学表示收获很大,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业界老师进课堂”活动。
周宇豪老师总结了讲座,并对杨老师表示了感谢。他说,杨老师从业界的角度谈了对“融媒体时代的危机事件报道与危机管理”的思考,让人深受启迪,他鼓励同学们要多阅读、多思考、多探讨。
杨化涛老师为学生授课
杨化涛老师回答学生提问
与学生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