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我院汪振军教授参与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

获权威媒体好评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我院汪振军教授参与编写的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它是未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广大新闻采编人员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学习读物。以下是新华网、光明日报有关该教材的报道内容。

 

一、新华网报道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案例教材出版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 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由全国14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专家学者、中央新闻单位资深编辑记者参加编写,面向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广大新闻采编人员推广使用。

该教材通过深入剖析近年来的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努力用生动鲜活的新闻实践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以贴近性强的内容表达引导读者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要求。全书包括“主题宣传篇”“典型人物篇”“热点引导篇”“突发事件篇”“舆论监督篇”“国际传播篇”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等7个部分,共收录近60个新闻报道典型案例。

该教材将理论提炼与具体案例深度融合,以“专家评析”作为写作重点,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采编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同时,教材收录了大量记者采写手记,以记者一线见闻和自身感悟帮助读者真切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二维码方式提供众多典型报道案例原文和音视频内容等,增加信息容量。

 

二、光明日报报道

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怎样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具有国家意识、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核心要求。

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正是对上述目标的最新探索。该书集聚了全国众多知名学者、业界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精心选取了近60个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案例进行剖析解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现实要求,值得向读者大力推荐。

 一、鲜活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著或教材,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在案例的选择上稍显陈旧和呆板,在案例的分析上创新还不足,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和学习效果。本教材则强化案例的故事性和生动性,配有丰富的网络及新媒体链接资源,包括大量文字、音视频案例作品及记者采写手记。读者在阅读每一篇主题时,能够以点带面,详细了解该报道主题的历史与现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现实新闻实践对照起来。

该书在结构上有两大优势:其一,将专家评析与记者的采写手记结合起来,还原新闻报道的过程与现场,让读者深入了解该报道的来龙去脉。本书中所有的采写手记,都由相关报道的记者编辑悉心撰写,文字生动活泼,故事精彩纷呈,甚至本身就是另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

其二,由于传统印刷出版的局限,大量的案例细节和延伸阅读,无法充分地呈现在书本中。但是,本书通过扫描二维码的设计,巧妙地弥补了这一遗憾。通过二维码链接,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转到网络进行阅读,极大地提高了案例及知识的丰富性,也使本书从经典案例扩充到了更加丰富的网络案例库资源。

 二、深刻剖析最新典型案例

众所周知,媒介形态与传播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条件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是做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所谓“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是红线、是核心,落脚点则在于“实践”,即当前我国最新鲜、最重要、最典型的新闻实践。《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选取的案例中,既有人民日报“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又有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既有贴近民生热点的“走基层”系列报道,又有紧跟网络热点的“打击网络谣言”系列报道;既有汶川大地震以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报道,又有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舆论监督报道,还有践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对外报道精品之作。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在内的九家主流媒体单位,建立教材编写案例库,并收集大量的记者采写手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坚实保障。本书通过最权威经典的案例及深入细致的解析,想要为读者尤其是高校新闻学子提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思考方法,指导他们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实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原则开展新闻实践。

 三、深度观察新闻传播新变化

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理高度和宏观视野,同时又俯察一个个具体细微的新闻报道案例,既“顶天”又“立地”。

全书除了对新闻报道案例进行全面描述、背景分析、场景还原、效果评估之外,还深入地解读、评析其运作机制和特点规律,在理论层面亦有大量的思考。譬如,对于十八大主题报道成功的原因,专家分析认为在于多层次报道形成的舆论强势,内容与形式创新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以及坚持国际化视野找准了中国位置。而民生热点话题如何引导、如何把握“时、度、效”的原则?专家分析指出:在引导原则上,需要准确把握引导时机、正面回应社会关切、掌握民生话题的解释权;在引导思路上,需要厘清民生问题的主与次、辨别民生问题的点和面、把握民生问题的现实与发展;在引导方法上,要用事实说话、客观呈现多方声音、关注个体命运以小见大、深度评论和权威解读。

不论是具体的新闻实践案例,还是采访手记和专家评析,本书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作为理论支撑。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生动地体现在每一篇主题文章中,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以理论视角观照新闻实践与案例。

     四、全面呈现富有特色的报道体系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书除了在文体和结构上大力创新外,还在谋篇布局和整体规范上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全书将所有主题和案例有机组合、系统归类,使得案例虽多而不零散,主题发散而不凌乱。

教材编撰团队研究和提炼出16个主题,继而由九家主流媒体分别筛选并推荐数十个典型案例,再经过学者专家反复讨论与斟酌,从数百个典型案例库中挑选出少数最“经典”的案例。这一层层推进、有序进行的过程,确保了案例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考虑到教材的整体性,在兼顾不同作者风格的同时,教材编撰团队对每一主题的字数、格式、体例、表述方式、理论运用等多个方面作了细致而统一的要求。此外,专家点评部分是教材的核心,编撰团队要求写 作上要超越业务层面进行提炼和总结,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依据贯穿始终,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基于这些系统的规范和严谨的要求,本书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深入合作的成功之作。这不但契合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且得以打通不同报道领域和媒介形态,很好地将16个主题分门别类、系统地编织起来。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新闻实践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更富有时代特色,更为生动活泼,当下及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值得分析、研究、学习的案例会越来越多。我们期待以本书为开篇,再接再厉,为读者奉献一套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作者高晓虹 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