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郑大故事——南振中先生特殊的‘寒假作业’”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近日,校推出的“郑大故事”第一期——南振中先生特殊的“寒假作业”,被《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晚高峰》栏目、《河南日报》、大河报新媒体、《河南商报》广泛报道,校党委宣传部对报道进行了整理,发布在学校网站首页。为方便我院师生交流和学习,我们进行了转载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0日第03版 被中国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转载
                                             媒体人转身 从执笔到执教
         南振中:9万字回信为学生释疑解惑
    南振中简介:新华社原总编辑,现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本报讯(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宇麒 郑超 张宇)“亲,下课后请来学院办公室领取南爷爷的回信。”近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丁长青同学收到了这样一条由学生干部发来的微信。
  微信中的南爷爷就是新华社原总编辑、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原来,今年元旦过后不久,南振中面向全院学生发起了一次有关读书的问卷调查。这个寒假,针对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南振中院长写了近9万字的回信。
  “为了给同学们解答疑惑,我整个寒假,包括春节7天假期都‘泡’在家里,一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了。”南振中在本周召开的读书座谈会上说,夜晚很安静,正是写作的好时候,适合给大家写回信。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确定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如何解决电子阅读引发的高遗忘现象、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在回信中,南振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以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一一作答。回信的主题以读书为主,如:《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此外,还有以为人处世为主题的回信,如:《大学有没有“起跑线”?》、《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境界》。
  该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说,南院长非常谦逊,每完成一个年级的书信,都要将信件发给他和另外几位老师,谦虚地商讨这些回信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符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现状。
  在调查问卷中,贾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将书分为4类,感兴趣且有用的、感兴趣但无用的、不感兴趣但有用的、讨厌且无用的,请问我该如何对待第四类书籍。对此,他给的建议是:不必强迫自己去读,至少在厌恶情绪消退之前不要“硬读”。“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南院长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回答,能被南院长理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贾雪说。
     据悉,在南振中院长的推动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去年4月发布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了200本优秀图书,并将书目中所列书籍的电子版刻成光盘,发放给每个班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晚高峰》栏目3月16日
    #今日最美新闻人#近日,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为学生们写的74封“解惑信”引发热议。感人的不仅仅是南老信中的引经据典,更是他平时坚持原则的点点滴滴,和学生一样吃食堂、所有活动提前10分钟到场……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告诉你读什么?怎样读?网友点赞:好导师当如南老。

《河南日报》2015年3月17日第11版  被中国网、凤凰网、网易、大河网、新浪河南等网站转载
     给郑大学生写74封回信近9万字,南振中的“寒假作业”不一般
              说说“中国好院长”
    □本报记者  王佳
  新华社原总编辑、70多岁的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寒假给学生写74封“解惑信”,近9万字,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自称这是他的“寒假作业”。
  这一事件在网上迅速形成热点,不少网友感叹“到哪儿去找那么好的导师”。同时,南振中被网友赞为“中国好院长”、“十足好暖男”。3月16日,网友“梦笔生花”发帖向南院长回了一封公开信,祝南院长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网友:“中国好院长”非南爷爷莫属
   大河网网友“天天笑”:给这样的院长点赞!我的孩子今年上大三,如果他的院长能这样就好了。院长不同于普通的师者,他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鼓励所散发的能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和鼓励着学生。
  @萌妹子:整个寒假,包括春节假期南院长都“宅”家提笔,为了给同学们解答疑惑,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最早一次凌晨2点就起床了,74封信,近9万字,为南院长的勤奋努力点赞!“中国好院长”非南振中爷爷莫属。
  @风不度:真棒!南院长是十足好暖男啊,到哪儿找那么好的导师啊,我好羡慕、嫉妒收到南院长回信的同学啊,建议学校把电子版一人发一份,或者传网上自行下载,让我们能拜读学习一下。
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忠诚”
    郑州大学2014级博士生李凌凌
   2014年4月13日,四十不惑的我通过了博士研究生的复试,投入老师南振中的门下,成为他的开门弟子。此后,我有幸和老师进行着密切的、充分的交流,有时候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和电子邮件交流。
  让我惊奇的,一是老师回信之快。短信微信基本上是即时回复,邮件通常在半小时内就会收到回复。他说,这是忙人的办事风格,因为忙人的工作源源不断,拖延不起,只能即来即办。我试着学习老师的做法,觉得工作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二是老师涉猎之广。基本上我提到的每一本书,无论专业内外,经典通俗,老师都能信手拈来,纵横联系。三是老师表达之严谨。基本上他的每一封信,都主题明确,逻辑严谨,不枝不蔓,不加整理就可以直接发表。
  有一次,在对我严厉批评之后,他发来一条短信:“为祖国培养一两个优秀博士,也许是此生对祖国的最后回报。这心境,望能体谅。”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什么叫“忠诚”。
    网友给南振中的一封信
  南院长您好,冒昧写信给您。我并非您的学生,但我把您当作我最敬重的师长之一,您教给我的并非知识,而是这个时代最为匮乏却也最需要的精神。
  曾几何时,院长这个词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但并非完美,因为他缺乏亲切,从我上大学的那天起,院长就是个名字,大学毕业没几年,我连院长的名字跟样子都记不得了。
  最近我身边的好多人都在谈论您。朋友说,有几个院长愿意下这般功夫去解答学生的疑惑?74封信近9万字,那得写多长时间?
  如果大学里的院长、导师都能放下面子,俯下身子,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那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一定很优秀,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最后想说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满满的正能量。
  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大河网网友梦笔生花

大河报新媒体2015年3月16日  被中国网、新民网、中国青年网、腾讯大豫网、新浪河南等网站转载
                                         郑大南振中院长给学生近9万字回信
 “亲,下课后请来学院办公室领取南爷爷的回信。”开学伊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丁长青同学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当天,跟丁长青一样收到微信的还有73名同学。
据了解,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里,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每天凌晨3点起床,给学生写信。“这是我的寒假作业,我一定会好好完成的。希望能在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南振中说。
寒假里,每天凌晨3点起床给学生写回信
如何确定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如何解决电子阅读引发的高遗忘现象?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今年元旦过后不久,南振中面向全院学生发起了一次有关读书的问卷调查,收集上来的学生问题五花八门,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刚过去的寒假,针对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南振中写了近9万字的回信。
为了给学生们解答疑惑,南振中整个寒假都“泡”在家里,一般每天凌晨3点起床,最早一次凌晨2点就起床了。
在回信中,南振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以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一一作答,每封回信少则三四百字,多则近2000字。信件共有74封,每封围绕一个主题,是南振中从征集的数百个问题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本科生42封,研究生32封。回信的主题以读书为主,譬如《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有的回信则以为人处世为主题,譬如《大学有没有“起跑线”?》《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境界》等。
    学生:读回信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将书分为4类,感兴趣且有用的、感兴趣但无用的、不感兴趣但有用的、讨厌且无用的,请问我该如何对待第四类书籍?”在回答贾雪同学这个问题时,南振中直言不必强迫自己去读“讨厌且无用”的书,至少在厌恶情绪消退之前不要“硬读”。“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南院长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回答,能被南院长理解,读着回信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贾雪说。
陈薇伊同学提的问题是:“看完的书总会记不住内容,这让我很苦恼,我想问问院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记住自己看过的内容?”在回信中,南振中通过列举包括文章《耕云记》中“好记性”公社气象员萧淑英在内的4个例子,告诉陈薇伊同学,专注是记忆力的增强剂,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记,而且要学会忆,要养成经常回忆、重温、联想、检索的习惯。”收到回信的陈薇伊连连感慨院长的良苦用心,“可见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
据悉,在南振中院长的推动下,去年4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了200本优秀图书,并将书目中所列书籍的电子版刻成光盘,发放给了每个班级。

《河南商报》2015年3月13日第A17版  被中国网、搜狐、网易、新华网河南频道、腾讯大豫网等网站转载
   74封回信,近9万字 郑大新传院长南振中花了整个寒假,解答学生读书遇到的困惑
   院长都这么拼了 你还好意思不读书?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学生有寒假作业,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这个寒假也有作业。
  他的作业是给学生写“解惑信”,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他一共写了74封回信,共近9万字。
  他以《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等为题,解答了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各种疑问。
   来自院长的74封“解惑信”
  “亲,下课请来学院办公室领取南爷爷的回信。”开学伊始,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丁长青收到提醒。
  提到回信,还得从今年元旦后的一个调查说起。调查是南振中院长面向全院学生发起的,内容与读书有关。
  在调查中,不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为给同学们解答疑惑,在刚过去的寒假,南振中一直窝在家给学生们写回信。在回信中,南振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以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一一作答,每封回信少则三四百字,多则达2000字。
  “信件共74封,近9万字,每封围绕一个主题,是南院长从征集的几百个问题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本科生42封、研究生32封。”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名老师介绍。
  南振中给学生回信的内容多与读书有关,如《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
  此外,还有以为人处世为主题的回信,如《大学有没有起跑线》《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境界》……
  据了解,在南振中的推动下,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去年4月发布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了200本优秀图书,并将书目中所列书籍的电子版刻成光盘,发给每个班级。
  收到院长回信 学生表示“感动哭”
  学生问题:学生贾雪将书分4类:感兴趣且有用的、感兴趣但无用的、不感兴趣但有用的、讨厌且无用的,“该如何对待第四类书”?
  院长解惑:南振中引用苏联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的一句话: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南振中建议,“讨厌且无用”的书不必强迫去读,至少在厌恶情绪消退之前不要“硬读”。
  学生问题:学生陈薇问,看完的书总记不住内容,想问问院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记住自己看过的内容?
  院长解惑:在回信中,南振中通过列举包括文章《耕云记》中“好记性”公社气象员萧淑英在内的4个例子,告诉陈薇,专注是记忆力的增强剂,并建议她不仅要学会记,而且要学会忆,要养成经常回忆、重温、联想、检索的习惯。
  @郑大贾雪:我居然收到了南院长的回信,感动哭……感觉手里这封信沉甸甸的。
  @Grand_of_prince:最后收到回信的我眼泪掉下来,南振中院长给我调查问卷的回信,长达2000字。
  @杨大仙儿可不是胆小鬼:连回信都引经据典,数据翔实,是我们做学问的好榜样。  (线索提供:魏宇麒 郑超 张宇)

《河南商报》2015年3月16日第A15版  被新华网、中新网、环球网、中国广播网、网易、大河网等网站转载
    昨天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说,闲暇时间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郑大新传院长南振中花了整个寒假,解答学生读书遇到的困惑 他说了啥?商报跟大家分享下
    “全民阅读”模式开启 你在读书吗
     书该怎么读 来跟南老学学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3月13日,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为学生写74封“解惑信”的报道在《河南商报》刊发后,引发热议,很多人为南先生点赞。在师生眼里,南振中坚持原则,和学生一样吃食堂;他尊重每一个人,参加所有的活动都会提前10分钟到场。
  现在,很多人想读书,却不知道怎么读。郑大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很多人遇到的困惑。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从学生朋友圈和微博上晒出的回信中节选了部分内容,有困惑的朋友来跟南振中先生学读书吧。
    南老印象
   不接受吃请,和学生一样吃食堂
  南振中到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当院长,将近两年了。他每月来郑大一次,一次待一周左右。
  在郑大期间,他每天都在学生食堂吃饭。“和好友去柳园承德餐厅吃饭时,常看到南先生,他一般都是要碗拉面,人显得很精神干练,目光也很有神有力,气质气场让人崇敬。”郑大的一名学生发微博称。
  “如果有人想请他到外面吃个饭,他都不会去,他不接受吃请。”学院一老师说,南先生都不破例,即使是领导邀请他吃饭,也是吃食堂,校内酒店也不去。
    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也体谅别人
  在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很多老师都熟悉南先生讲的“石头汤”的寓言故事。
  故事大意是说,有三个士兵来到一个村庄,村民在岁月煎熬中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
   士兵们支了口锅,宣布要做一锅石头汤,一开始村民们都看热闹,后来有的村民往里放点盐,有的往里放点佐料,还有人往里放菜……最后,一锅神奇的石头汤真的煮好了。
   “南先生讲这个故事是说,愿意给我吃饭的,我随时欢迎,我每天都在学生食堂吃,你们可以到食堂找我吃饭。”这位老师说,南先生有自己的原则,但并不是不近人情,他也体谅别人。“我们学院的很多老师,都和南先生在食堂吃过饭,每个人买一份几块钱的菜,大家一起吃,其乐融融。”
    尊重每个人,参加所有活动提前10分钟到场
 每次来郑大,南振中的日程都安排得很满。
 他喜欢调查,给老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座谈,了解老师和学生的所思所想。
 “他参加任何活动,都会提前10分钟到场,雷打不动,无论是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还是给学生、老师座谈,都是这样,他尊重每一个人。”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孙保营说。
  他是位正部级干部,也是位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
  南振中很谦逊,他给学生们写的“解惑信”,写完会发给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商量,看给学生的回复是不是遵循了教育规律,是不是符合当前的情况。
    跟南老学读书
  书该怎么读,精读还是泛读,如何对待难读懂的书……这不仅是郑大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的困惑。
  最近,有些学生在微博和朋友圈晒出了南先生的回信,河南商报记者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节选和整理。
    难懂的书怎么读?
  问题:有些书,读起来感觉很难理解,看不懂,读不下去,怎么办?
  南振中解答:
  鲁迅说过一段话,“在读一本书时,你常常会觉得很难懂。不要紧,把它放在一边,换一本来读。几个月或半年后再将第一本书看一遍,你肯定会比以前理解得好得多。”“先放一放”是鲁迅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采用的则是“各个击破”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读懂,每读一遍只要读懂和消化一个问题,读懂一点是一点,这个办法也不妨一试。
  至于“硬读”,也不失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办法。《珍惜自己读不懂的书》的作者杨照就喜欢“硬读”。
  上初中时,杨照开始读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彷徨少年时》、《漂泊的灵魂》、《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读。每天早上五点半,他用闹钟把自己叫醒,然后坐在书桌前,摊开书,一字一字地读,一行一行地读。
  之所以这么认真,是因为读不懂,一方面是不服气,觉得只要坚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义总有一天会在眼前豁然开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读不懂的字句间,偏偏有一种奇特而神秘的魅力,吸引他一直想看下去。
    精读,还是泛读?
  问题:我喜欢细读,但这种阅读方式会影响到阅读效率,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南振中解答:
  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著《读书指南》中的一段话: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制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度随抄。另外支出一时刻,随意涉猎,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从梁启超的这段话中,我受到两点启示:一是精读与泛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法,既要倡导精读,又不应该贬低泛读,两种阅读方法可以并用或交替使用;二是究竟采取精读还是泛读的方法,因书而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做好对书籍的分类工作。
  ——关于不同专业书籍分类:本专业的书籍宜精读,相邻专业的参考书宜泛读。
  ——关于本专业书籍分类,公认的经典宜精读,一般的著作宜泛读。
  ——关于同一本书的分类,能给自己较大帮助的部分宜精读,对自己帮助不大的部分可泛读。
  另外,分类选择精读或泛读,并非一成不变,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与泛读有时会交叉使用,有时会发生转化。

   有的书,在精读几遍后,当你需要重温时,就可采用全书泛读与重点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又能保证阅读质量。不过,精度还是泛读,因人而异,究竟哪一种方法比较有效,需要在阅读中逐渐摸索。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