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11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传播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教授在核心教学区北1-101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互联网重构中国新闻业”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系我院建院30周年“传媒名师名家”系列讲座第七讲。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董广安教授等领导老师与新闻学专业的同学共200余人共同聆听了张志安教授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主持。
孙书记首先代表我院师生对张院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随后,张志安院长开始作报告。他用小足球和大篮球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网络与全球网络间的关系,接着以一张中国新闻业的“多元互动模型”图作为导言,描述了中国新闻业与国家、市场、公民社会、技术四部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今天讲座的主题和内容。
张院长分别从产权、监管、分类、影响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家控制与互联网新闻业间的关系。产权上,以新浪、腾讯、网易、搜狐为代表的商业新闻网站的产权结构在实质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国有”结构;监管上,国家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的情况,由“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进行主导,监管呈现属地化、集中化的趋势,提高了监管效率,网络媒体采取过滤制和纠错制,强化自我审查和事先审查。但是,监管权力的“利益寻租”问题也凸显出来。张教授以“7.21北京暴雨”为例进行了说明;分类上,国有网站和商业网站间进行非公平的竞争,商业网站由于采访权的限制和监管压力处于竞争劣势;影响上,技术给网络媒体提供了“边缘突破”的可能,而传统媒体的监管力度强化,使其内容缺乏优势,加速了它的衰退。
张志安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财经记者胡舒立教授关于媒体保持自主性的可能条件观点,对门户网站、南方系、财新传媒进行分析,指出当下中国缺乏独立性的媒体。另外,他也对国家在舆论场的治理策略上从立法、执法、宣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市场导向与互联网新闻业的关系是什么?张志安教授表示,互联网改造了传媒市场的收入结构,强化了新闻生产的商业导向,导致了新闻专业伦理的滑坡,造成网络谣言和侵犯隐私等情况的发生。
对于受众、公民社会与互联网新闻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张教授通过分析数据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受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极大开拓了信息获取、言论表达和个体交往的空间与方式,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高选择性。他说,对当下中国网民来说,新媒体使用的信息和娱乐功能,远远大于言论表达和个体交往的功能。他指出,机构媒体改变了消息源的权利结构,政务微博、企业微博等机构消息源具有更大话语权和设置议题的能力,而公民新闻则推动了传媒业的透明度和社会化,但舆论民粹化和受众碎片化对新闻业产生了负面印象,使网络媒体无法成为理性对话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他以“三亚宰客事件”和“王立军事件”为例,指出中国舆论场的问题和不足,并呼吁将中国舆论场由事件导向转变为话题导向。
随后,张院长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从生产者、主导机制、生产机制、新闻内容、新闻价值、编营机制、传播方式及效果等七个方面,分析论述了互联网新闻生产的变革。他同时也指出了未来新闻业的五个隐忧:新闻形态上,视觉至上会否取代事实至上?驱动因素上,介质驱动会否取代显示驱动?评价依据上,数据监测会否取代专业评估?传播效果上,群体极化会否取代公众对话?
“互联网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业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在传统媒体时代,专业主义的启蒙和公识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和局部的新闻专业主义又将面临消解和重构可能。”张教授对本次报告这样总结道。
张教授的报告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使同学们很好地了解了他在学术上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业发展现状的最新研究成果。精彩深刻的报告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最后,张教授对在场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鼓励大家,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理解新闻传播的精神,将新闻作为一种事业与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张志安,男,1977年出生,浙江湖州安吉人,传播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兼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跨国项目“世界新闻业”World Journalism Status中国内地总召集人,香港《传播与社会》、《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台湾《新闻学研究》论文评审,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英国埃克赛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务院IVLP国际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
张志安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我院师生认真聆听报告
张志安教授与师生交流
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主持报告会
(供稿:院学生会新闻中心 董君亚 尹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