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协同创新文化沙龙”
6月20日下午,主题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协同创新文化沙龙”在我院成功举办。参加此次沙龙的有我院党委书记焦世君、副书记孙保营,我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刘建华、商丘师院新闻学院院长周鲲鹏以及来自我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共16位专家。沙龙由河南省省特聘教授、我院汪振军博士主持。
各位专家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研究成果依次发言,为文化创新建言献策,并就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我校招生办主任刘建华率先发言,他认为,高校应该担任起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能。他以郑大的招生宣传工作的具体体会,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注重“两种渠道”: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主渠道,传承优秀文化;二是开拓新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卡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形式传播优秀文化。
文学院王保国教授主要围绕文化的符号化与文化价值的实现开展论述:他以具体的事例说明文化只有转化为符号才能得以广泛传播。今天我们发展不能只讲复古,而应强调创新。他从“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两个角度提出,应该警惕文化在市场化过程被绑架到利益的战车上而丧失自身应有的品格。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寇东亮从哲学角度,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和文的关系,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道和器的关系,既要重视物质文化,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三是官和民的关系,既要重视政府在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我院张兵娟教授从日常生活大量的传播现象,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精英文化引领的问题;郑淑侠副教授提出了文化自信与他山之石的关系,提出要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陈晓伟副教授从影视剧所运用的故事化手法所产生的传播效应,发表了她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看法;常燕民副教授从文化品牌标识度和接受者的文化层次关系,谈到文化传播应充分研究受众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美术学院副院长邬建教授从体道悟道的角度谈论了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关系。李放教授从书法与文化融通的角度,谈到中国书法背后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担当和文化情怀。历史学院戴庞海教授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谈到了文化立场与文化选择的问题。历史学院吴漫副教授从明代理学对儒释道的融合谈到今天文化的协同创新。商学院孔喜梅副教授认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要体现传统文化对个人的约束力和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商丘师院新闻学院院长周鲲鹏教授则是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谈论了文化产业量化与价值链的重要性。
我院汪振军教授作为此次文化沙龙的发起人,对各位老师的发言做出总结。各位专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有独到的见解,来自不用学科的深入探讨,必然能碰撞耀眼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