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与我院师生座谈
(学生记者 刘如楠)6月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应邀在院办三楼报告厅与我院师生座谈。我院党委书记焦世君、副书记孙保营及20余名师生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孙保营副书记主持。
胡智锋教授在座谈会上提出,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学者应立足个人已有积累和现有资源,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找到结合点,做好职业规划,找到学术增长点。他列举自己研究方向选择,抓住机遇进行个人转型的实例,向大家阐明要反思当下缺乏什么,你能够做些什么,寻找差异性竞争的优势,以此取得学术突破。
胡智锋教授认为,价值观在个人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大国和大的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学者要取得突破性发展,要举中国旗,走本土路。目前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存在崇洋媚外的顽疾,其实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这种大的潮流让我们贬低了自己而夸大了西方。所以中国学者要有本土文化的根基和本土传媒的理论,要有强大的自信力。
胡智锋教授谈到,在方法论方面,真正的学术创造是量化与质化的有机结合,不能过度偏重某一方面。
胡智锋教授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学术论文的选题问题指出,在进行选题时要牢牢把握学术命题、时代话题、现实问题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是好的选题的共性。对于青年教师,进行选题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对一段历史,一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寻求有创新有亮点的解读。二是应用性问题研究。对当下的、棘手的、突发的问题做出回应,提出解决思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更需道高一丈。三是决策咨询研究。争取开展的研究能对国家、政府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在于是否把握住了现实、历史、理论、实践这四个维度,应寻找现实对接点、挖掘历史纵深感。而不被欢迎的学术论文总结起来表现为追时髦、炒冷饭、吊书袋三个特征,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
胡智锋教授还总结了当代学者的四种表现形态,分别是不学无术、有学无术、有术无学、有术有学,对于这四种学者,要分别持打压、帮助、控制、激励的态度。我们应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有术有学的学者,成为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我院汪振军、张淑华、郑素侠、徐键、赵智敏等老师就所关心的问题与胡智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整个座谈会持续两个半小时,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有机会与胡智锋教授再次交流。
胡智锋教授与我院师生座谈
座谈会现场
孙保营副书记主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