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播学之父”郑贞铭教授访问我院
4 月 25 日 ,受我院邀请,台 湾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郑贞铭教授来院交流和讲学。
下午 3:30,在院党总支焦世君书记主持下,郑贞铭教授与我院汪振军教授、李凌凌等8名老师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焦书记向郑教授介绍了我院各个专业的信息,我院学生人数以及我院科研状况等基本概况。郑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新闻教育的认识。他认为,新闻教育事业应该负起三个责任,一要培养新闻教育人才;二要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三为新闻教育事业要对新闻界的进步起到一种督促鞭策的作用。郑老也谈到自己在从事新闻行业的路上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我此次来行,给贵院带了自己写的两本书”郑教授说道。这两本书是他送给我院的礼物,分别为《无爱不成师》以及《郑贞铭学思录》。我院老师就感兴趣的话题与郑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会后,大家合影留念。
晚 7 点 ,郑贞铭教授在新校区图书馆第三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寻找新闻教育的梦——台湾新闻传播教育与台湾新闻传播事业》的报告会。院各系老师、辅导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共 300 余人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汪振军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郑贞铭教授列举美国哈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苏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我国台湾部分知名学府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 50 余年的新闻从业实践,和我院师生探讨了“大学是什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大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大学应寻找怎样的梦”,“新闻教育之梦是什么样子”“新闻人什么最重要”等 6 个宏观命题。
大学是什么?郑贞铭认为,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实现沟通的门第。完整的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像是‘开矿’,开的是‘人才矿’,老师担当‘开矿人’角色,负责把人才挖掘出来,把年轻人的潜力激发出来。”他说,大学应强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郑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告诫老师要注意和学生互动,鼓励同学们多在课下和老师交流和探讨。“老师的冷漠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他说,老师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某些言行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大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郑教授援引哈佛大学一位学者的理论,告诉大家大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数理逻辑、语言技巧、音乐修养、身体运动、美学和艺术、自我认识。“小小的教室,是大大的世界;大大的世界,也是小小的教室。教室虽小,但学生却能够在这里看到大大的世界;而世界思想又源自这里,在这里融汇,在这里碰撞。他说,不仅大学要有梦,大学培养的人也要有梦,要有一个国际性格,眼光要远大。因为“梦决定着人的高度”。
大学应寻找怎样的梦?郑贞铭说,近代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最有影响力的办学思想。一是“博雅”,大学是个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学生更需要注重细节,学会为人处事;二是“研究”,要培养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能够提出新的思想。他援引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的话“传播是一个促进人类心灵沟通的火种”,提倡同学们从理论到实践,多做研究;三是“服务”,“能够上大学的人毕竟是有限的,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发展,而不是把自己培养得高人一等。”他认为,教育服务社会是大学的终极理念。
“新闻教育之梦”是什么样子?“从事新闻教学,可以与很多有志于新闻业的人一起交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人才,进而办出更多的好报纸,来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郑贞铭看来,新闻教育“六不是”,即不是技术教育、不是廉价教育、不是孤立教育、不是僵化教育、不是功利教育、不是速成教育。他说,一个优秀的新闻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训练,而是一生的考量。”针对媒体中出现的不良风气,他告诫大家,新闻人心中要有梦,要坚持新闻伦理和道德的底线,要做一个有理想的新闻工作人员。
作为一个新闻人,什么最重要?郑贞铭的答案是“新闻道德”。他说,在美国,毕业生在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方面表现得如何,往往作为新闻院校资质的重要评定标准。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利来制衡。媒体担当社会监督的职能,但媒体需要自律来进行自我约束。他举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这一例子,与师生们探讨了新闻人应当恪守的原则,提出要心怀一种使命感来从事新闻工作。
互动环节,郑贞铭认为《大公报》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仍有当代的现实意义,鼓励我院师生应树立成为一名“名教授”或“名记者”的理想抱负,饱含人文情怀地来教育学生,怀揣对弱者的同情,为公众发言,坚守一个新闻人的荣耀。
最后,郑贞铭教授用“发上等愿,往高处立,向宽处行” 12 个字,寄语我院传媒学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青出一蓝胜于蓝”,在新闻传播的工作岗位中,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报告结束后,我院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郑教授进行了交流,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