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人民摄影报头版重推我院延百亮教授教改文章

人民摄影报在第1420期头版以其显赫的标题和版块推出我院教授延百亮的教学改革文章《不缺少岗位,缺少的是人才》。该文结合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赴德国深造获硕士学位回国四年迟迟找不到岗位的就业案例,分析了中国部分摄影“高才生”无法就业的原因,揭示了中国大学摄影教育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高校摄影教育培养的学生之所以“高而不才,专而不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因是教学管理者与教师没有足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支撑,缺少人生体验和传道授业能力。这篇文章问世后在中国摄影界和摄影教育领域引起反响。 

 

    附文章:

 

 

          不缺少岗位,缺少岗位需要的人才

                              ——兼谈范顺赞就业尴尬问题

 

  ● 郑州大学教授 延百亮

 

 

 

就业率是每个高校乃至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切的问题,而影响就业率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招生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平衡问题,如果就业形势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说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过多,培养的学生总量过大,其就业形势必然是僧多粥少,导致一部分学生无业可就,或者走上与本专业相近的岗位,甚至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当下我国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就业局面不容乐观,据笔者所知,摄影生毕业对口就业者不足一半,相当一部分转行做了其它工作。摄影专业属艺术类招生,是很风光的专业,为何出现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是不是我国摄影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真的出现了失衡状况?让我们大体算一笔账:国内开办摄影专业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不过十几所,全国约有30个省份(含自治区和直辖市)开设摄影专业,平均每个省份约有十余所学校(含私立高校)设有该专业或专业方向,这些学校招生数量不等,有的学校十几名,有的几十名,多者在<>左右,全国摄影招生的总量不过数万人。而可供摄影生就业的有多种岗位:如今影楼生意火爆,这些影楼需要高素质的摄影师充实自己的摄影团队,每个影楼都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推出新项目占取主动。仅影楼全国就由十万个之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广告市场是活跃的,活跃的广告市场离不开视觉传播,而摄影人才也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生力军,全国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不计其数,同样需要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人才。网络已成为人类社会最为发达的信息空间

 

,政府部门、公共媒体、私立媒体、工矿企业都有专业网站,图片编辑对这些网络不可或缺,用发展眼光看,一些大的网站打造自己的网络品牌还将需要专职摄影人才,对高校摄影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就业市场。旅游业已经成为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每一上规模的景区都需要通过图片做宣传,全国旅游景点居多,一些景区需要充实摄影人才。除此之外,摄影毕业生可以施展才华的还有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制造业的新闻宣传部门等。上述岗位有的人才已经饱和,但有相当多的部门需要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数万摄影毕业生面对偌大的一个国家还能出现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吗?

影响就业率的第二种因素是毕业生素质问题。在行业竞争的今天,用人单位招聘既讲现实实用价值,又看发展前景,如果招来的学生只有培养前景,而当下不能独当一面则老板们是不做“赔本生意”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校园培养出来的摄影人才是前者弱,后者强,这也就是部分大学摄影毕业生不能就业的问题所在。中国美院毕业到法国深造的范顺赞同学回国三年还迟迟不能上岗,这一就业案例着实令人费解,按常规名校毕业并且带有海归背景的摄影专业人才回国后找一个对口单位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而现实却为这位“高材生”出了难题。我想小范这种人生遭遇不能怪罪于岗位缺少,我们还是应该从专业素质和公关能力上为他把脉。从人民摄影报发表的《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这个专版看,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和艺术思维能力,并且试图营造一种影像风格。但是这组照片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老套”,“刻板”,缺乏独创性 。作者用“留影式”的叙事方式向人们诉说图中人物的生存现状与梦想,这种表达方式司空见惯,拍生活照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并且与生俱来,摄影圈有不少人沿用,甚至到了滥用地步。至于影像观念和画面意境运筹,我们没有看到独到之处,并且带有某种局限性。与这种影像风格取向相近的是婚纱影楼,作者如果带着这组照片去影楼应聘,老板未必高看。为写这篇稿子我把这组照片拿给郑州一家影楼的经理交换见解,他觉得“拍这组照片无须到大学深造,一个社会青年只要有摄影爱好,有想法,参加一个PS培训班就能拿下”。之后我问,这位作者能否到贵处就业,他说:“我们追求开放、时尚的艺术风格,这位小伙子在人物处理方面放不开,不太适合我们的工作”。从这组照片的风格取向看,小范也不适合摄影记者岗位,因为拍摄新闻照片需要人文素养,新闻眼光和快速应变能力,而他偏重于在静中思考,在慢节奏中做事。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范顺赞同学具备新闻摄影潜能,而这组照片和新闻摄影运筹方式大相径庭。那么,他能否到大企业的市场推广部或者大广告公司从事广告摄影,我想他应该尝试应聘。

范顺赞显然不是一个混日子的人,在求学方面他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信念和毅力是难以走入高等摄影教育殿堂的,更不能跨出国门到阿尔勒国际学院追求摄影梦想的;在就业公关方面他也不是一个自闭者,为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一次次投石问路,煞费苦心。顺赞同学有理想,有“敲门砖”(学历),有技术技能,有闯荡人生的韧性,为什么上天不眷顾与他,给他一个生存岗位呢?究其原因还是他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缺失还要追溯到高等摄影教育的质量。因历史、经济、文化原因,我国的高等摄影教育至今还不成熟,师资队伍不完备,摄影教师缺乏高深的理论支撑,动手能力总体欠缺,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教案和教法,没有科学的教育管理策略和人才培养策略,致使众多摄影毕业生“高而不才”,“专而不精”,无法适应岗位需求。诚然,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质量有良莠之别,但下列摄影教育的通病或许应该予以正视:

学生创作与现实生活脱节。这一问题在历届平遥国际摄影节院校部的展览作品中得到印证:大多作品远离社会,内容空洞,思想格调荒诞怪异。不少学生热衷于玩形式,玩“观念”,在封闭的影像思维中不能自拔。对此平遥展览现场的观众多有微词。学生创作之所以出现偏颇,是因为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教师引导不力的重要原因是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社会生活的历练,对现实生活没有足够的情感和认知。师者缺少社会素养,缺乏悟性的学者也就看不到贴近生活、思考现实、与社会发展脉搏同跳动的必要性。比如婚纱摄影,当代青年需要纪实与浪漫结合,现实与梦想结合的影像,范顺赞的摄影风格如果用在婚纱摄影上其作品不乏现实因素,也不缺少精神向往,可能会缺少一些浪漫情调,而浪漫情调由高雅的人物情感和鲜活的人物姿态以及开放的画面构图凝结而成。缺失这些元素则一个人的创作也就难以营造作者、作品、受众“三者共鸣”局面。著名摄影家于仲安的人像作品在商业运作上叫座,在国际摄影竞赛中屡屡得奖,他找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因而他成为商业摄影圈里的风流人物。再如用于广告宣传的时装摄影,女摄影家娟子可谓独领风骚,她不依赖于国有企业和媒体,而是自立门户在”娟子工作室“一展才华,赢得明星和知名企业的尊敬。支撑娟子的也是现实与想象的契合点,她凭自己的天赋和不懈追求跃上了影像高度。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向学生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在细微之处和艺术深层解惑,传道,授业。

重技术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作为高等摄影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的摄影文化人才,任何一种类别的摄影都需要进入文化层面游弋,一个摄影人只有进入人文境界才能飞得高,走得远。而一些学校的摄影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多见专业课,极少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对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基础课程、文化人类学、国学经典等文化知识对摄影生不可缺少。任何一类摄影都不能轻视对人生与社会的研究,不能不审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所创作的作品中都不能不考虑社会责任担当,一个摄影师只有具备文化积淀,其文化视野才能变得开阔,其作品才能融入人文思考,打造作品分量,实现其社会功能。解海龙拍《希望工程》如果没有文化眼光就无法认知我国老少边 穷地区辍学现象的传播价值,就难以进入精神层面揭示埋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求知信念;如果他没有一种责任担当,便不会独自行走“十年磨一剑”,用影像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太阳”。同样影楼婚纱摄影、商业运营的广告摄影、用于信息传播的新闻摄影以及在网络供职的图片编辑,每一岗位都关联着社会的神经,都需要文化支撑,需要责任担当。因此,高等摄影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的人生观,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

学生的摄影创作跟风模仿现象突出,在一些展出或发表的作品中看不到他们的艺术主见。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点是创新,提倡艺术个性,唯有能动创造才会促使本门类发展。每一摄影达人都是在探索中发现了艺术的真谛,激发了创造能量,从而获得货真价实的作品。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照相馆大多用“照相”概念给客户拍照,其操作成为千面一孔的模式,当第一个拓荒者打破传统把艺术构成和审美情感引入照相行业之后,中国社会才出现时尚的“明星照”,才逐渐演变到今天的婚纱摄影的繁荣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才能出效益,出金钱,当前我国的婚纱摄影再次沦 落到 模式化操作境地,遇到发展瓶颈,此时需要高人推出新的创作理念和别开生面的婚纱作品引领婚纱摄影新潮流,这种高人应该在高等摄影教育的摄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产生,而现实是我们的高等摄影教育似乎力不从心。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