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世纪公共事务报道中公众角色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89065/13650411.html
金 亮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社会转型,逐渐形成一个多元利益格局。各方利益主体和多元力量开始博弈,而公民也切实普遍关注起关系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领域。在我国,公共事务报道的建设和运作不是在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空间内完成的。因此,媒体的角色和作用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媒体制度和公众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政府——媒体——公众”这一双向交流模式里,广大受众一直处于最底层。然而,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一、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报道的支点
在新媒体迅速崛起后,公众找到了自己最强有力的武器。网络传播的即时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公众能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并迅速凝结成“草根舆论”。纸媒、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推出特定的平台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掷地有声。
1、在网络媒介中的支点:“博客”的宣言
网络媒介与生俱来的公开性、实效性、参与性和全球性等优势让它成为公众参与舆论的重要的阵地。微博的出现,更是推进了这种受众参与报道的形式的普及。目前,博客们参与网络公共事务报道的发展有以下几种方向和形式:
1)、参与权威媒体网站的报道:权威的媒体网站以高点击率和权威性,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诸如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新闻网站,都开通了 “新闻热线”及投稿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平台发送新闻现场的文字报道、图片和视频等,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把新闻信息传递出去,权威媒体经核实后组织报道。这种平台在欧美被称为“公民新闻”平台。正如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
罗森
教授所说:“网络上的新闻交易,意味着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而且人们对新闻的这种‘消费’是在他们更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
2)、参与专业网络论坛进行传播:网络论坛是中国网民互动最活跃的方式。我国比较知名的新闻论坛有: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天涯社区”以及南方网的“南方论坛”等。其中是“强国论坛”和“南方论坛”的公共话题经常涉及中国的政治体制、民主构建等敏感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被决策层和领导部门所获知。网友针对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记者也会以最及时的速度发表真实消息、报道事件。
3)、建立自己的新闻“博客”:博客们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联接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2007年的最牛钉子户事件,正当各路媒体进行如火如荼地报道之时,湖南人周曙光专程赶到重庆,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利用私人博客进行了连续报道,吸引众多网民的关注。这是中国草根媒体史上的光辉一笔,也是中文博客第一次有影响力地站在了媒体报道的面前。就受众能够直接参与到媒体的报道中,这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重大突破。
2、在电子媒介中的支点:电波的互动
广播和电视媒介在公共事务报道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经常是组织内部的互动,现场与演播室的互动,电视机、广播前的广大受众无法直接参与。短信、热线被引入广电媒介后,受众才真正意义上以“电波”的形式参与公共事务报道的进程,并让自己的“声音”通过文字或者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
2004年江苏省领导干部的“公推公选”活动由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进行现场直播。这场电视现场直播的公共事务播报,产生了巨大反响,南京市几个主要广场的大屏幕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围观。1000多名观众通过短信直接参与了本次直播,有人点评演说内容,有人对选举程序提出建议。对这场 “公推公选”的公众围观开了江苏省干部竞选史上的先河。
3、在纸质媒体中的支点:评论的深度
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爆发式地推进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而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则凭借独特的现场感和广泛的参与度,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阵地。像报纸这样的传统纸质媒介,虽然缺少即时的互动性,却依靠深度让参与更加深入。
纸质媒介一直以深入打造深度新闻,报纸也凭借深度报道和严肃的评论坑横广播和电视媒介。新媒体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三大媒体造成了冲击,但纸媒凭借其深度对各种“报纸消亡论”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击。2009年的罗彩霞事件和2010年的南京裸模校长事件都是发轫于网络而后深度于纸媒。而纸媒评论的跟进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都市报、晚报类纸媒都开设有时评类版面接受公众的投稿,让公众深入参与公共事件。而《南方周末》的评论叠,更是有边深入事件,边挖掘新闻的一石二鸟之功。
二、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报道的“曙光”——“公共事务元年”
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济南红钻帝国事件、华南虎事件和厦门PX事件是2007年发生五大公共事务事件。因此,有媒体将它2007年定位中国的“公共事务元年”。此说法一出,有其他媒体相应提出了“网络公共事件元年”、“互联网的公共元年”甚至“民意年”等类似“年说”。虽然各种说法都带有各自的针对性,却像传达社会的一种共鸣:2007年是中国公共事件和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个“重要”的含义是指:在事件的开端、发展到最终解决,公众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推进了媒体的报道,同时,公众最重要的武器是——网络。
在这五次事件中,公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一,网民发帖引起舆论关注,产生网络议程,再由传统媒体报道促成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如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济南红钻帝国事件和华南虎照片事件。其二,先由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网络作为公共平台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最终解决事件,如厦门Px事件。
公众通过网络扩展了自己的知情权,增加了舆论监督的渠道,让自己的“声音”能够使处于上层的媒体和最上层的政府所听到,甚至促使法制的革新。前有2003年孙志刚事件终止收容遣送制度,近几年频现的强拆自焚事件已经促使有媒体、专家对拆迁制度进行问责,拆迁条例的革新也只是隔着时间这张纸在和公众玩捉迷藏而已。
结 语
公众作为公共事务报道中的参与者,已经走出了“看客”的圈子。公众不再只是决策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决策的参与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未来,公众必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公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