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家进课堂第六十六讲:河南电视台艺术总监李暄谈“传统媒体专业传播的舆论影响力辨析”
2017年10月18日,应我院周宇豪教授邀请,河南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李暄做客“政治学基础”课堂,在北核心教学区为2015级穆青班学生作了题为“传统媒体专业传播的舆论影响力辨析”的报告。
李暄老师从传统专业媒体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传统媒体的裂变与角色定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比较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所得。报告伊始,李暄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尤其是在机构上尝试划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意义是不大的。因为在我们进行融媒体的探索阶段,对新和旧的理解同样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两者关系是相对的,而非截然的。
李暄老师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须引起注意。据测算,1950年以前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半衰期平均为3.2年;传媒及IT行业更短,为1.8年,也就是说,一二年不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传媒人就跟不上发展了。
他指出,在当下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复杂化的社会,任何角落的偶然事件,都可能被各种形式的媒介放大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灾难和危机,如果传统媒体还按照集中、线性、定向的思维去生产信息和传播新闻,那么其舆论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接着,李暄老师从传播理论的缺失造成新闻判断的缺失这一角度,继续阐释传统媒体为何有丧失话语权和权威性的危险。一方面,传统舆论场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新条件下的专业传播,导致传统媒体在部分话题上集体禁声,与此同时新媒体异军突起,承接了引导舆论的职能,又因为新媒体传播上的无序,导致了种种舆论乱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传统媒体因为过多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其社会效益,抛弃了社会责任,失去了受众的信任。
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当改变原先对新闻的报道方式,认清其当下的自身定位。如过去,传统媒体报道灾害事故只向受众传达“是什么”,今天,媒体不仅需要解答“为什么”,还要对受众的价值观和心理作出预判、给出对策,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转型中定要提高综合的新闻应急处置能力,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最后,周宇豪老师对李暄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说,李老师作为杰出的行业人士,同大家分享的经验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新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更好指导我们今后的新闻实践。
李暄,1962年,河南郑州人,长期供职传媒并致力于媒介文化研究,2011年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2013年在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评选中荣获“百优理论人才”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当选河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河南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曾担任21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终评委员、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终评委员、21、22届上海“白玉兰奖”电视节目单元评委等多项大奖评委职务。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电视》杂制,收入《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蓝皮书》(年鉴)。论著《电视文艺与和谐文化》荣获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中宣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讲授师资。兼任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及客座教授。
(罗碧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