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名师名家讲坛(42):台湾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71115日上午,应我院邀请,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传播研究所所长、台湾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在北核心教学区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典藏”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汪振军教授主持。

郭教授通过分享他对兰屿达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存经验,进一步讲述我们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应该如何做到数字化保存与典藏。

郭教授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范围做了相关的界定,通过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的案例分析主体:兰屿岛。郭教授从兰屿案例计划书的缘起讲起,他于十几年前就萌生了“兰屿媒体与文化数位典藏”的兰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的建设,并于20053月付诸实践,至今他的团队还在运行着该平台,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他通过与兰恩文教基金会的合作为兰屿岛原住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将当地居民和团体所提供的素材进行数字化典藏,百分之九十的内容由当地人所拍,让大家一起来参与,形成互动式传播。

郭教授接下来详细分析了该数据库的制作内容,包括媒体资料库首页各种功能介绍,该数据库的优点在于能将关于兰屿岛报道的“报纸新闻检索”、“广播节目检索”、“影视纪录片检索”等多种检索功能集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再现兰屿岛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

郭教授特别强调达悟歌谣作为原住民的一种及时性创作是兰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达悟歌谣首页,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歌谣的声音和解说以及歌词等材料,通过多元资料的呈现、影音与歌词内容的互动式设计,让达悟歌谣为人们所了解。

从郭教授对兰屿岛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团队实现了从刚开始与兰恩文教基金会合作到与当地文史工作者合作的转变,以及从资料库到实体出版的变化,这两大变化使兰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现了在地知识与参与式传播手段融合。例如对历史资料和档案进行翻拍、请当地人讲笑话录音、将口语进行漫画加文字式的解读与传播等等。郭教授提到当地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智慧财产权意识,他的团体通过给当地人提供技术和财力支持来实现当地人实体书的出版,这无疑调动了当地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宣扬自己部落的文化。

郭教授讲到,在对兰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典藏工作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加值也非常重要,他们团队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正在实现全面数字化效果,如各种宣传品的制作、网络电子书制作、3D虚拟摄影棚制作、虚拟博物馆文物区域设计、360度环景与3D文物建置、3D镭射扫描等等,并提出了在未来发展中他们会向结合航拍做3D建模、结合AR技术进行网上展示等方向发展。

通过郭教授对飞鸟祭、当地社会规范的禁忌、人和植物生物生态内涵的生动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当地社会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最后郭教授指出几个值得反思的议题,那就是数字化典藏与土著居民文化原真性的问题、原住民世界观与汉人、西方人的差异何在,如何重视方法与研究伦理之间的问题等等,这些议题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供稿/拍摄:张丽娜)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