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把新闻课堂搬到采访现场


——我院2016级穆青班师生延安采风活动侧记




感受延安今夕变化,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零下12摄氏度的气温,依然抵挡不住他们如火的热情。1229日至31日,我院2016级穆青新闻实验班师生一行32人重走穆青路,把新闻课堂“搬到”了采访现场,这不仅是一次追访革命足迹之旅,也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之旅。

三天时间,师生一行先后走访了壶口瀑布、南泥湾、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鲁艺旧址、延安新闻博物馆、延安宝塔山以及杨家岭革命旧址。《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任课老师张举玺教授和王一岚博士组织多次现场教学,传授学生实战经验。辅导员熊杰老师组织学习心得交流会,周宇豪教授与刘宪阁教授随同前往,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第一站是壶口瀑布。未到壶口,张举玺教授便提醒学生:“冬日的壶口瀑布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冰龙、戴着红绸带的毛驴、穿着羊皮袄的陕西汉子,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观察。”

在壶口瀑布采风结束,天已黑了下来。回到驻地,不顾一天舟车劳累,熊杰老师立刻组织了第一场“学习心得交流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何诗弦谈到自己采访景区执勤小哥的经历;张笑岩聊了她和景区内的陕北汉子的交谈过程;张鹏说到自己和景区管理人员的采访经过……随后,王一岚博士点评:“你们采访了这么多人,问了这么多问题,你究竟是想报道哪方面的新闻?这些细节能否和新闻主题相勾连,取决于我们采访之前是否明确了采访目的。”

30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激励着这群“90后”,在成长的道路上要能吃苦、肯吃苦。当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此行的第四站延川梁家河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的地方。看到知青井、沼气池,同学们感受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北京知青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不易。随后,同学们来到鲁迅艺术学院,感受当时培养文艺工作者、抵抗外敌的艰辛,当发现穆青竟然是鲁艺文学系第四届学员时,穆青班的同学们都感觉很亲切。

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此行的第六站,也是大家感触最多的地方。穆青题写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七个字首先映入大家的眼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又了解了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历史和和不忘初心、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精神。在展馆三楼,穆青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的照片再一次让同学们激动。“重走穆青之路,在延安我们也找寻到了自己的精神高塔。”穆青班同学张鹏说。

返程的大巴车上,大家再次举行“学习心得交流会”,同学们畅谈自己的体会。张笑岩说:“中国能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畏艰险,敢于担当与牺牲。”郑翅说:“这次采风活动本以为很平淡,但参观这么多革命圣地后,我愈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王欣岩、钱博宇、沈静愉......同学们争先恐后谈着自己的收获。随行的周宇豪教授为同学们讲解延安的历史,刘宪阁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多学多问,成为一名出色的杂学家。

张举玺教授在交流会的结束时说:“三天来,我们见了很多,感受也很多,但这么多东西是不可能全部写进文章中的,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所取舍,重点突出。同学们的体会可以总结两点,一是关心群众,毛主席当初提出的‘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不尚空谈’,都是我们当代新闻工作者所要努力的方向;二是多积累、多实践,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到现场采访的感觉,为将来真正进入新闻事业打好基础。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外界能够接受就是对学院最大的肯定。”

杨晶茹谈及这次延安之行时说:“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上课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我对学科有了进一步认识。大巴上的交流让我有一种现实与历史的折叠感,这种感觉很奇妙。毛主席曾说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觉得这次延安之旅给我带来很多东西,我也会利用时间,好好地沉淀吸收。(刘杰 图文)


参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

参观延安宝塔山

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现场教学

参观南泥湾

参观杨家岭

返程途中张举玺院长组织大家进行研讨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