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友协原主席托马斯·海贝勒教授(Prof. Dr Thomas Heberer)漫谈“中国情缘”
4月16日,德中友协原主席,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Prof. Dr Thomas Heberer)做客我院“传媒名家讲堂”,同我院师生分享自己学术生涯中的“中国情缘”。郑素侠副院长、刘宪阁教授、赵智敏博士和李凌凌老师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周宇豪教授主持。
海贝勒教授首先向我院师生介绍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发展概况和教研情况,随后分享了自己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四十余年的心得感悟。海贝勒教授1975年首次来到中国,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先后参与了对我国国际关系、民族政策、党的建设、环保治理、新农村建设和国际对比研究等问题的研究。多年的采访调研经历,使海贝勒教授对中国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说,研究的目的不是寻找绝对的真理,而是在深入了解一国的各方面背景后,读懂各国对问题的解答。在谈及调研过程中,因文化观念差异引发的种种趣闻时,现场师生都报以由衷的欢笑和掌声。
海贝勒教授将调查研究比喻为“钓鱼”,付诸艰辛与努力之后,会有意外的惊喜,“你猜不到自己会钓上来什么。”他风趣地说。他说,研究者要永远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各国、各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方式和特色之别,自己多年来正是怀着虔诚学习的态度,投身研究,才有机会探究他人所未知的问题。海贝勒教授勉励在场的学生潜心治学,戒骄戒躁,他说:“多到你的受访者身边待几个月,而非走马看花。”随后,他还向师生们就自己当前“政治代表与代表主张”的研究做了分享。
郑素侠,李凌凌和刘宪阁还就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听取“没有说出的话”、我国对外宣传语境等问题展开了交流,海贝勒教授积极回应,同师生一起探讨,思想的交流碰撞充满了趣味,报告会在笑声与掌声中结束。
郑素侠副院长总结道,海贝勒教授这样的学者身上,有着投身广大乡村城镇、扎实探索真相的可贵热情,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崇敬和学习,希望新闻与传播学院能培养出越来越多海贝勒教授式的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对海贝勒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
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中文名王海),1947年出生于德国奥芬巴赫,当代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曾担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1984年——1990年),长期担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和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与制度变迁以及环境治理、环境政策等。他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的研究已经超过40年,出版、编辑50多部中、德、英文著作,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许多SSCI期刊及高引用率论文。他的著作和论文被出版、翻译为德、英、中、日、韩、越、蒙、俄、法、西、葡等11国语言。他还担任“中国季刊”“欧洲东亚研究”“中国治理”“中国事务”等10余种著名国际期刊编委,并组织了许多中德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加中德互信。现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政治学研究所资深教授。
托马斯·海贝勒教授作报告
周宇豪教授主持报告会
郑素侠副院长总结报告会
李凌凌老师提问
刘宪阁教授提问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