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为我院师生作报告
5月16日,《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做客我院 “传媒名家讲坛” ,以《记录摄影的价值》为题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分享。报告会由延婧老师主持。
晋永权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记录摄影的历史和基本功能。晋老师指出,在摄影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分别是1838年摄影术诞生,1880年西方摄影进入现代时期,1969年西方摄影演变为当代摄影。摄影在现代时期又被分为商业、科学、新闻和艺术四大类。“把西方现代摄影的分类说清楚了,我们在这个大框架下琢磨问题时,关于摄影的主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晋老师表示。摄影的每一个分类有其各自的规则和价值,不能混淆,很多摄影错误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混用这五大分类的标准。晋老师还指出,这些分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分类变化的过程。
“在当代,记录摄影最重要的功能仍是记录社会。”晋老师针对当前图片泛滥的情况指出,在当下图像的变化和消失速度成正比,图片的存储并不是真正的快捷,认真的做记录成为一种责任。但是,这种记录不是随性的,而应该做系统的拍摄,认真存留才有价值。紧接着,晋老师举出《秃鹫与小孩》拍摄者获普利策奖后自杀的事例,讲述记录摄影价值伦理的形成与争论。
关于记录摄影的作用,晋老师将记录摄影比作“历史上的小巷”,体现出记录摄影记录历史的文献价值,并举出对违规排污企业拍照取证的例子,讲述记录摄影利用民主手段,用图像达到改变人类某些历史节点的价值。晋老师同时表示,记录摄影这两个作用的实现,与记录摄影人的担当和情怀相关联,而这些责任与担当会成为社会和个人的重要财富。
“当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当你手里有相机时,你拍摄的画面就应该见证你身边这个重要的时代。”晋老师以自己的作品《出三峡记》为案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拍摄经验对记录摄影进行了解析。在三峡工程移民的大背景下,晋老师多次深入三峡腹地,以图像的方式,力图将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徙的状态呈现出来。从光着脊梁,背对镜头遥望渐远故乡的移民,售卖自己家当的移民到移民路上的百态,晋老师向同学们讲述每张照片的故事和情感,同时指出,记录摄影的画面要有多个着力点,呈现多种面貌,还要有见证意义的符号性特征。晋老师还针对部分照片,分享了自己的拍摄技巧,列如通过对一个好场景的多次拍摄提高完成度,通过对拍摄位置的预想达到边缘控制的目的等。
报告最后,我院同学还就提升拍摄能力、被拍摄人物的拘谨、捕捉有意义的瞬间等问题与晋老师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报告会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结束。(文字:沈哲 摄影:张志茹)
晋永权老师作报告
延婧老师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同学们积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