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穆青新闻班师生重走穆青路——走进新华社
为了使我院新闻学子更好地理解传媒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勿忘人民”的新闻理想,2018年12月7日下午,我院开展了“重走穆青路——走进新华社”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副院长郑素侠、共建办主任孟春建、本科教学办李翠玲等老师带队,2017级穆青新闻实验班全体同学参加。
下午2时许,同学们首先来到了新华社历史陈列馆。通过讲解员的耐心讲解,同学们看到了新华社的前世今生,教材里一个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变得更加立体起来。
身为穆青班的学子,同学们更加关注穆青先生的生平事迹。在一个展柜里,同学们看到了穆青先生的亲笔新闻稿,“娟秀洒脱的字迹让我印象很深,这摞厚厚的新闻稿件都是穆青先生一笔一画书写的,里面的删减,批改也格外严谨认真,这些让我更为直观地看到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张远同学感叹道。
“在新闻史上很出名的人物,如果从教材上看他们的故事,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名字,但当我看到穆青先生那张年轻时的记者证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不光是作为新闻史上标杆的一面,我更多的看到了他们身为普通人的一面。”杨硕同学说道。
同学们对社史馆内的智能机器人“小艾”也十分感兴趣。“小艾”是新华社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一米来高,胸前佩戴工作证,同学们和它进行交流,它总能幽默回应。目前,新华社正在借助技术推动,实现战略转型。
参观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后,同学们来到了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经过新华社总编室有关负责人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了新华社内部运营的机制,揭开了同学们心目中新华社的神秘面纱。
随后,穆青班师生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及专家一起座谈交流。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我院首席教授南振中先生出席座谈会并为同学们寄语。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刘光牛研究员,办公室主任万京华研究员,以及王会副研究员参加座谈,与穆青班师生面对面交流沟通。座谈会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主持。
会谈中,南振中先生充分肯定了我院穆青班的建设和发展成果,对穆青班的同学们寄予了厚望,殷切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发扬穆青先生“勿忘人民”的精神。同时,他对我院“穆青班重走穆青路——走进兰考”图片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表示祝贺。
刘光牛介绍了新华社及新闻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所近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回顾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感慨这40年我国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巨大变化。他说,一部社史半部党史,新华社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孙保营向新华社给予的帮助和提供的实践平台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表示愿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郑素侠就我院穆青研究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在座的专家进行了汇报。
随后,同学们就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在座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刘光牛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谈到,身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政治方向要正确,同时要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学子们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我们的阵地发出正确的声音。
在谈及媒体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万京华告诉同学们,主流媒体应首先保证社会效益,做好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始终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
在座的专家还告诉同学们,写文章不应该千篇一律,要少官话套话空话。要做到生动活泼的确很难,需要我们到人民中间去,了解人民最新鲜的话,用人民的语言去反应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发扬“勿忘人民,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
本次走进新华社系列活动,同学们获益匪浅,真正从实践中感悟到,在以后的新闻职业生涯中,要牢记“勿忘人民”的新闻使命和开拓创新的新闻理念。
(文:闫昱辰;图:李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