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1919-2018)”开题论证会
6月15日,由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1919-2018)”开题论证会在我校综合管理中心第五会议室举行。河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刘辉、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处处长王亚洲出席论证会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彬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传播学科会评专家召集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朱海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山东记者站站长张清俐女士;我校副校长屈凌波教授,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杨明星教授;我院党委书记焦世君,院长张举玺,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副院长张淑华、郑素侠,副处级干部孟春建,以及来自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80余名领导、专家及师生参加活动。论证会开幕式由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云香教授主持。
我校副校长屈凌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郑州大学哲学社会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为了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国家新型高端智库创建工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郑州大学启动了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工作,并按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期待由周宇豪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组织申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1919-2018)”课题,从跨学科视角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空间,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传播。通过体系化的研究,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国际话语权建设,营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该项目首席专家周宇豪教授首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项目开展情况。他主要从课题组主要成员、研究主题、子课题结构三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介绍,并对该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研究预期目标、研究总体思路、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研究计划等分别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表示,该课题将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进行详细探讨和深入考察,在问题选择、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分析工具、文献资料、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争取都有所创新,并立足时代之经和理论之维从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三个层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的重大意义。
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尹韵公教授做了重要补充。他指出,中国现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适应世界、世界如何了解中国,都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应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得出真正有跨越式、超越式意义的认识与成果。
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历史分期、不同历史阶段重要节点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数据库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以澄教授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世界语境,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话语权研究应在全球视野下展开,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还应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生态的交叉性研究,从而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的“变”与“不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于中国而言是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于世界而言是一种学说,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首先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和本质,课题组可以借鉴合学习知名哲学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另外,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表示,当下一些学术研究中存在政治意识淡化和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时应当提升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不能局限于新闻与传播学学科视角,应将政治学、思想史等纳入研究视野,构成跨学科的研究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指出,该课题从研究思路和文献整理来看都准备得十分充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他建议课题组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核心队伍建设,协调好各子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调研时间,确保课题顺利平稳进行。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指出,应首先对研究课题进行精准破题,增加研究问题的深度,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破题”,提升研究的深度与意义。同时,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学者,这一课题的研究重点应是“传播话语体系变迁”,因此应通过历史梳理和关照建构传播话语体系,突出传播所具有的特色和重要功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朱海风教授表示,该课题研究计划宏伟周全,在具体研究实施中应注意强化理论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研究和传播话语体系的研究核心紧密结合起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同时,要适度把握数据库建设规模,处理好数据库理论阐释和构建实践之间的关系。
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认为,该课题意义重大,研究准备充分,学科交叉优势突出。她指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的研究要注重跨学科性与时代性,运用多维视角进行真实、客观、全面地论证。同时,要兼顾历史性、共时性、现时性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构建科学的语料库的基础上提升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杨明星教授指出,该课题可以增加翻译学视角,探讨翻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及传播中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形象,推动研究完整化和全面化。
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组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指出,该课题具有跨学科优势,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百年变迁这三个关键词,在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历史节点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传承方向与创新方向,深刻把握百年变迁的历史规律与内在逻辑。
会议最后,林如鹏教授宣读了评议意见;我院院长张举玺教授致答谢词。
(张议丹、任然、王玉姗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