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新传青年说”第六季第一期比赛成功举办
阔别十个月,今夕终相见。10月29日晚,我院“新传青年说”第六季第一期在中核八楼演播厅成功举办。本期主题:“我的抗疫故事”。院党委书记吴爱民,广告学系教授、教育部郑州大学公民教育中心副主任周鹍鹏,广告学系副教授、中原传媒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徐键,新闻学系主任魏猛,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熊杰担任本次比赛评委。本期比赛由刘松淼和张安瑜主持。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一号选手张羽的父亲和哥哥就是这样勇于担当的人。作为党员,他们冲锋于抗疫一线,而对于彼此的担忧化为一句沉甸甸的话——“戴好口罩”。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的人,还有五号选手张开元的父亲。他主动放弃假期,疫情初期排查疫情隐患、悉心关注员工状态,疫情后带头复工复产。他在奉献时不犹豫,在困难时不退缩。同样是讲父亲,来自湖北的十二号选手李烨,讲述了只能在视频通话中见到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一名直面病毒的医生。何为责任?何为家国?七号选手徐文超在疫情中找到了答案。他说,他在疫情中走出舒适圈、超越自我的力量来自于父亲的以身作则。作为村干部,他的父亲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挨家挨户给村民运送物资。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之中。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岁月静好,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凡英雄在负重前行。
疫情是一场考验,让很多人成长起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加笃定向前。二号选手刘英玲尝试以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为抗击疫情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她在尝试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也收获了惊喜:她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写手。无边的黑暗让人恐惧,失控的局面让人迷茫,但想要看到太阳,必然要经历黑暗。六号选手郭丹妮克服网课的不适,冲破迷茫的牢笼,在疫情中追赶光阴,不负英雄的佑护,不负师长的教诲,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也在疫情这场大考中收获了成长。
疫情冻结了春节所有的热烈与狂欢,但冬夜寒雪中的善举和关怀,如一盏盏桔灯,把温暖传递。四号选手郑雨的每次感动,都与疫情中不同行业的抗疫勇士的行为息息相关。看过那么多的善举,她说:“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而十一号选手梁国宏说,疫情期间在日记本上坚持记录的温暖,是他生活中的光亮。村长骑摩托车送来的通行证,医院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让他深刻感受到疫情里的光和热;日记本上的“活着”二字,是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对默默负重前行的每一个人的鼓励。
2003年,中国护90后;2020年,90后护中国。危难之际,无数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与国家共患难。三号选手金政自愿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奔跑在每一条街道上。来自各家各户的鼓励与赞许,让金政觉得兰州寒冷的夜都变得无比温暖。八号选手丁鸿飞在疫情中以笔为戎,见证着、记录着、传播着郑大学子的抗疫故事。在采访援鄂校友时,他真切明白了何为“求是、担当”。而他同时也用一个个故事,鼓舞更多的人坚持下去。九号选手王汇丽作为班长,为了监督打卡而进行的每一通电话,为了确保健康而发送的每一条消息,都是她担当责任的痕迹。“如果真的重燃战火,你我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疫情让十号选手宾姝玥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她穿上红马甲,服务于全年级的同学;她在风险中挣扎,与“新冠”擦肩而过。当年的问题有了答案,她的抗疫故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比赛结束后,周鹍鹏老师进行点评。演讲质量之高让他感到惊喜,演讲角度之妙让他感到欣慰。他用三个字来概括对比赛的感受:“小”——小人物和大人物一样伟大,小故事和大故事一样感人,小场景和大场景一样震撼;“真”——真人、真故事、真感情,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度”——切入角度多样,故事充满温度。他鼓励选手“注重细节、提升高度、锻炼心态”。
演讲完毕,吴爱民书记为一等奖获得者金政、丁鸿飞颁奖并合影留念,奖品为价值九百元的手机云台;徐键老师为二等奖获得者王汇丽、梁国宏、宾姝玥颁奖并合影留念,奖品为价值五百元的拍立得;魏猛老师为三等奖获得者刘英玲、李烨、郑雨颁奖并合影留念,奖品为价值二百元的保温杯。熊杰老师为最佳风采奖获得者金政颁奖并合影留念,奖品为玩偶一个。
至此,新传青年说第六季第一期圆满结束。(文字:朱宁茹 图片:敖祺琪 陈蕴倩)
金政同学进行演讲
丁鸿飞同学在比赛中
周鹍鹏教授进行点评
吴爱民书记给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徐键老师给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魏猛老师给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熊杰老师给最佳风采奖获得者颁奖
评委老师、参赛选手和主持人合影留念
张安瑜、刘松淼同学担任主持
大众评审对选手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