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北京大学师曾志教授做客我院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


528晚上7,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曾志做客我院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为师生带来《这是什么生命传播——数智时代的跃迁的世界与无知的我们》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张淑华副院长主持,崔汝源老师、潘亚楠老师、张晴老师参与讲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师曾志教授以《道德经·第八章》中的论述作为讲座的开篇。她谈道,无知是人类的武器,人类自我可以自我决断,但只能建立在更深刻的对自然、现实世界的依赖以及人类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承认无知实则是对未知的坦然,这能帮助人更好地抵达有知。师曾志教授说道。接着,师曾志教授谈论她心中关于传播学的认识,传播学是一种底层逻辑,在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并且传播学离不开现实的伦理。关于讲座的主题—“数智时代的跃迁的世界与无知的我们,师曾志教授说道,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有这样的论述: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科技驱动下的数字社会不断跃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时代,真正重要的底层逻辑在于三个要素:AI数据、算力和算法。

我们从哪里出发?

在进入生命传播议题讨论前,师曾志教授先从德勒兹(Gilles Deleuze)对伦理的定义谈起,德勒兹认为,伦理是一套非强制性的规则,这些规则按照我们的所言、我们的所行所导致的生存方式来评价我们的言行。接着,师曾志教授说:生命传播依托社会,其中伦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活方式加入了自我的维度,多种生活方式导致风格与审美的自我选择,文化在异彩纷呈中施展自我难以言说的魔力,它是一种创造,多重认知的再现与生成。因此,在技术推动下的连接一切成为可能,让万物皆媒得以实现的今天,我们看到文化运行中思想的观念与不仅仅在洞察、风格、审美上,更重要的是在伦理上。这是什么生命传播?师曾志教授认为,数智时代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是以实现为目的的、是将人内传播、自我传播作为其他传播方式的基础表达、行动与改变。

生命传播及其可能

生命传播关切的是人类交流互动形式、方式运行的机制,强调交流互动中生命的自我背弃与背叛,揭示生命生生不息背后各种复杂力量的博弈。师曾志教授向师生们谈论道生命传播的种种涵义,关于生命传播,师曾志教授曾撰写著作《生命传播:自我·赋权·智慧》进行全面立体地论述。从更加细分的角度来说,生命传播有以下的特征:首先,生命传播与自我卷入相关,是个体性的、活性与具身性的,又是关系行、间性的;其次,生命传播强调实时性,认知在感觉流动中、在交流对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第三,认知情境是动态与变化的,其中更加强调感觉、情感、情绪的力量,这些力量也在不断改变着认知情境本身;第四,生命传播强调审时度势与择机而行的能力;第五,生命传播强调认知过程与创变过程的合二为一;第六,生命传播突出了事物发展变化在生成中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导致传播过程更重于传播结果。

有我之学的生命传播

生命传播是一个有我之学,在这其中发现内心世界。探索根本规律。传播即权利,生命传播重视传播中的话语权力与话语场。师曾志教授论述道数字时代的生命传播与权力博弈问题,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裸露出自我生命底色,就像在《生命传播:自我·赋权·智慧》中谈到那样:互联网为自我传播提供了可能性,个体在表达、行动中的改变犹如因陀罗网中的珠光互摄,愈来愈裸露出个体生命的底色,而个体生命的底色也在生命的觉醒、觉知的前提下在珠光交错之中有所改变。

时代的总体特征与跨媒介叙事

时代总体指向的是具体问题的解决,体现出物极必反的特征。师曾志教授认为,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高谈阔论、冷嘲热讽应化成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需要每个人对自身问题和身边问题的解决能力。大时代与小叙事,小叙事与大智慧,这些考验着每个人不断追问的能力,并进而形成自我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与领悟。宏大叙事的烟消云散,凸显的是回归个体、回到个体真实日常生活的小叙事,也就是回到了生命的本色。

互动环节,师生们纷纷向师曾志教授提问,有的问题聚焦于死亡传播议题,有的问题涉及到个体选择与时代命运的问题,师曾志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结合自身的生命经验为师生们答疑解惑。张淑华副院长对于师曾志教授的讲述进行了总结。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点半才在师生们依依不舍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师曾志教授现场讲解1

张淑华副院长主持讲座

现场师生认真听讲

/张雨薇|图/李照澜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