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第48期:邓绍根教授谈“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的新闻道路”


 

“我们恰恰忽视的是,毛泽东正在新闻和革命的生涯中,完成了世界观、革命观的转变。”202255日下午,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绍根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第48期,在纪念“五四”的余韵中,讲述“学以致用: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的新闻道路”。

应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此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行,郑素侠副院长主持讲座,刘宪阁教授参与讲座对谈。

新闻史叙述中的毛泽东

伟人的革命生涯与新闻工作始终密不可分。方汉奇先生曾指出,毛泽东的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达六十余年,持续时间之长,是包括马恩列斯在内的中外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难以企及的。邓绍根教授谈到,在其一生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娴熟地借助新闻舆论,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斗争、指导工作,推动党的各项工作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新闻舆论经验。他不仅写下许多经典的新闻名篇,亦做过丰富、深入的新闻思考。毛主席是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奠基人,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这都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所接受的新闻教育,以及他所秉承的“学以致用”的新闻实践理念。

在今天,作为学科的新闻学及新闻史叙事更应该讲述毛泽东学新闻干新闻,如何思考新闻

先术而后学: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求学历程

    20世纪初年的北大,是新文化人物风云际会的中心。毛泽东身处其中,缘何选择了接受新闻学教育?邓绍根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兴趣使然”。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看报。在老师杨昌济的指引下,他接触到了《新青年》,进而不断将报刊中的所见所读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读报又促使青年毛泽东写作、投稿,亲身参与报刊所构筑的思想连结。

1918年,初到北大的毛泽东报名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此时的他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书记”,每月领8元薪水。根据邓绍根教授考证,当时“研究会”的会费是校内每年每人9元,校外每人每年18元。在生活如此拮据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选择加入“研究会”、走上新闻道路,不能不说是源于一腔热爱。

徐宝璜和邵飘萍是毛泽东在“研究会”的两位重要导师,也是当时中国新闻界倍受瞩目的风云人物。在新闻学研究会的课堂上,毛泽东接受了系统的新闻学教育。根据邓绍根教授的梳理,这包括徐宝璜讲授的《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新闻之定义》等基础新闻学理论,邵飘萍讲授的《新闻社之组织》等,二人一偏史论,一偏业务。1919年,“研究会”还邀请李大钊所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演讲,这对当时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邓绍根教授尤其谈到,毛泽东在“研究会”学新闻的经过,亦显现出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意识不断成型的过程。19192月,“研究会”在改组大会上将组织名称由“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从无“学”到有“学”的一字之差,标志着作为一门学科的新闻学开始成长。

19193月,因母病重,毛泽东离开北京,返回湖南老家。在北大的半年多,毛泽东几乎完整地参与了“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活动。邓绍根教授认为,这是青年毛泽东在北大时期的一个宝贵亮点,也是开启其新闻实践的起点。

学以致用:毛泽东的办报之路

1919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创刊号写了宣言。经过北京之行和新闻学教育的洗礼,他的世界观日益成熟,走向了对民众大联合的号召。这份报纸寄到北京后,得到了李大钊和胡适的肯定。通过办《湘江评论》,身在长沙的毛泽东建立起了和新文化导师的思想联系。

作为报人的毛泽东受到关注之后,“干新闻”使毛泽东深刻参与到现实的社会运动与革命运动之中。19199月,毛泽东为湖南“驱张运动”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一次,是新闻学意识和对舆论的敏锐观察促使毛泽东选择了“大造舆论”、创办“平民通讯社”。邓绍根教授认为,这正是毛泽东从学新闻中获得的实践启发。

青年毛泽东亦致力于推广新闻学。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等人在长沙开办文化书社,出售的第一批进步革命出版物中,就有徐宝璜的《新闻学》。“毛泽东自己是新闻人才,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成果,也是新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邓绍根教授谈道。

思考新闻: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与新闻道路

    “赵五贞自杀事件”的撰文中,毛泽东写道,“吾们讨论各种学理,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邓绍根教授认为,毛泽东的这句话在今天亦是十分重要的新闻观念。正是有了“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新闻思想,毛泽东重点抓住了当时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话题,其观点阐发、舆论引导,无不建立在对“活事件”——也就是新闻事实的分析基础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的新闻本体观的体现。

要想利用报纸来干预和改变现实社会,其根本要义是“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根据事实说话”。这一新闻思想始终贯穿着毛泽东的办报历程。邓绍根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强调,无疑来自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期间徐宝璜对“新闻”定义的影响: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基于“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观念,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如此频繁的宣传性新闻活动,为他后来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党报思想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的跨时空召唤:青年何为?青年新闻学子何为?

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之所以能够融入伟人生涯,更因为这一代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有深切的关怀与忧患。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作为青年新闻学子,我们更应当去了解、回应这种来自职业理想和时代需要的召唤

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作为五四新青年,走上新闻道路是毛泽东对人生、对时代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邓绍根教授说,“毛泽东青年时期对新闻的学习、思考,都没有白费,最终汇聚、形成了他的党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回到新闻学教育的源头,我们才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在讲座最后,刘宪阁教授与邓绍根教授展开了对谈。刘宪阁教授指出,对“作为记者的毛泽东”早期经历的梳理,为我们展现了多元、立体的新闻史脉络,也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照。“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新闻究竟是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news,还是和社会以及整体民族政治状况相关联的journalism?”刘宪阁教授进一步提醒大家,“这也是邓绍根教授讲座中为我们提供的另一思考空间。”(供稿人:申爽)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