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博士论坛第36期 王茜副教授主讲“微博热搜:算法时代的民意基础设施”

 

 

当代社会,热搜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热搜如何定义(Meanings)、测量(Measures)和传播(Media)民意?热搜是否补充乃至替代民意调查,成为了主导性的民意基础设施?“算法化民意”如何影响新闻判断?为了解读这些问题,2022年12月9日下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以“微博热搜:算法时代的民意基础设施”为主题的第36期“博士教师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在算法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王茜副教授主讲,秦静老师和秦艺轩老师一同座谈交流。褚金勇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罗雁飞副教授、常启云副教授、楚明钦副教授、申爽博士和本硕博学生、兄弟院校师生共120余人在线参与论坛活动。

 

在主讲环节,王茜老师从民意基础设施的理论视角来研究热搜,对热搜如何定义和测量民意,大众媒体如何传播热搜所生成的算法化民意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在她的研究当中尤为关注量化的测量技巧和民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热搜是否补充甚至替代民意调查报道,成为数据化背景下主导性的测量民意的一个民意基础设施。民意基础设施包括 3M 要素:meanings(含义),即什么是民意;measures(测量),即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对民意进行测量;media(媒体),即媒体对我们所测量出的民意的传播。引入这个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这个模型,可以跳脱出关于究竟什么是民意的争论,转而关注到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是有不同的民意定义和测量方式的。王茜老师谈到,尽管对于社交媒体能否代表民意有诸多的批评,如样本缺乏可代表性。但也不可忽略它的一个优势,即它纳入了社交维度。尽管我们对热搜也有诸多的批评,但不可否认它在公共话语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它在扮演着一个测量民意的重要角色。

王茜老师通过对微博公开材料的文本分析发现,热搜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意基础设施是通过搜索热度、话题因子、互动因子,综合搜索量、发博量、阅读量、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建立搜索、讨论、传播三大热度模型来定义和测量民意的,相较于以往的民意调查报道,它还具有自动化、数据化、程序化的特点。其次,关于算法化民意如何影响新闻判断的问题,王茜老师通过对10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中包含热搜的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媒体都认可热搜的合法性。但是仍需要对这种倾向保持警惕。究竟大家搜索什么,还是大家讨论什么,或者大家互动度高的才是热门,其实是一种主观判断。
    最后,王茜老师提出了这项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价值。首先是注意到了热搜的搜索功能是对人们私下意见的聚合,补充了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其次是发现了媒体对于热搜合法性的接纳。关于未来研究的方向,王茜老师也进行了展望,热搜是否补充乃至替代民调成为了智媒时代主导性的民意基础设施,民意测量和表达技术演化迭代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这种演化对于媒介生态和公共生活会有何影响?

 

与谈环节,秦静老师和秦艺轩老师相继进行对话交流。秦静老师对于热搜以及背后的计算模式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秦艺轩老师谈到数字技术与人类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当人和技术相遇,我们应该如何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面对算法技术霸权或者技术带来的一些伦理问题时,我们有必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主动地掌控技术或者是驯化技术。随后本院常启云副教授、罗雁飞副教授以及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马梅教授和来自南京大学的韩少卿博士也围绕算法民意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此次论坛的圆满举办,为探讨新的学术问题、加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丰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次机会。论坛中,老师和同学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为同学们解决了学术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使大家对算法时代的微博热搜和民意表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强雪玲 供稿)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