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勿忘人民:新时代 新媒体 新记者暨纪念穆青逝世20周年学术工作坊” 成功举办


 

10月21日,由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办的“勿忘人民:新时代 新媒体 新记者暨纪念穆青逝世20周年学术工作坊(第2期)”,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来自新华社、河南日报、大象融媒、周口日报等媒体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工作坊启动仪式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举玺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深情回顾他和穆青的渊源,以及穆青研究中心走过的路,并对各位专家学者出席穆青逝世20周年追思和研讨活动表示欢迎和感谢。

捐赠环节,张举玺教授以篆书穆青名句、也是新闻与传播学院院训“勿忘人民”题赠中心;周口日报副总编辑刘彦章向中心捐赠了重要研究资料:三册《穆青与周口》图书。

主旨演讲环节,新华社研究院新闻史研究室主任万京华研究员分享了《战争年代新华社特派记者群体研究》。结合朱穆之、华山、刘白羽、李普、安岗、穆青等特派经历和新闻名篇,万老师勾勒了当年特派记者的群像他们精彩的记者生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以穆青等为代表的这些新华大家、新闻巨匠身上,可以深切体会到“革命人”“党的人”的精神品格、风骨气象。

河南大象融媒集团原纪委书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常志霞教授分享了《做穆青一样的记者:新时代新闻创作的实践与反思》。她说当年投身新闻事业,也是受到穆青那些名篇力作的影响,特别是那种“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怀。结合当年报道任长霞、小村故事等体会,常教授提出了新媒体情境下的新课题、新思考:如何才能像穆青那样,做好新时代的好记者。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长荆学民教授分享了《当下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政治传播》。结合巴以冲突,北京刚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从中国政治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方位、中国如何斗争、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应对等三方面展开分析建议面对大变局,国际传播不能绕开“政治”,要以中国的强大为政治底气尝试进行重新表达。

这正好呼应了1983年春,穆青代表新华社党组向中央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构想。值此四十周年之际,穆青中心副主任刘宪阁教授从今年春天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后,新华社建成第182个驻外分社谈起,勾勒穆青这一构想的缘起、内涵与演进等。他指出世界性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拓展,更包括着通信技术、媒体经营、新闻写作、思想观念都要与国际先进潮流接轨等多方面含义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得注意“中国特色”,力求探索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

“勿忘人民:追忆与传承”座谈会环节,河南日报社大河数字公司副总经理张红梅,河南大象融媒集团宣传主管李婷等结合工作实践,分别谈了感想。周口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彦章曾在1993年陪同穆青采访。结合这段难得经历,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穆青,特别是穆青对新闻后辈提出了两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实际、不要忘记人民。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年轻记者沈铎结合出生在开封、工作于周口的经历,从认识穆青、走近穆青,特别是如何成为穆青三个方面谈了心得体会。

学术论坛环节,围绕“新时代 新媒体 新记者:多维视角下的穆青研究”,来自郑州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褚金勇探讨了文人报国视域下穆青的志业选择:到底是当作家,还是做记者?河北大学彭翠副教授、西北大学詹依依老师分别从重读和重访角度,通过穆青晚年同事郭超人的故事,探讨如何更好报道攀登珠峰这样的体育新闻,以及新时代记者的职业操守和涵养之道等。湖南科技大学吕舜老师结合纽约时报有关党的二十大报道,考察了西方媒体如何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选择性的形象建构。

互动讨论环节,穆青中心研究员申爽博士谈到不能只满足于报道本身的量化分析,还应注意新闻背后的复杂运作。刘彦章副总编辑结合经验,指出要注意报道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比如登顶珠峰在今天看来或可总结为体育新闻,但在当年,更多是政治传播。

最后圆桌论坛环节,荆学民教授结合自己十五年的政治传播研究,和穆青研究中心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们进行了学术座谈。他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一领域,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也说明了如何依托政治传播研究所,通过本硕博层次人才培养,做好项目申报、团队建设和中心运行。

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工作坊,在大家的掌声中落幕。这是继春季“中国特色的内参传播”后,本年度纪念穆青逝世二十周年系列学术工作坊的又一次活动。图文:穆新、常远)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