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的公共传播研究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
6月29日下午,智媒时代的公共传播研究论坛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教研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爱好者》《中州学刊》等期刊的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公共传播”和“期刊论文发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元兵教授主持。
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学术发表、期刊出版及公共传播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复旦大学的朱春阳教授强调学术论文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原创性,文献综述需精准定位研究方向,展现创新。论文应“问题先行”,通过批判性分析现有研究,引入创新方法,确保研究前沿性。郑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孙保营教授则指出,人文社科图书选题应围绕现实问题与时代命题,重视标题筛选与摘要提炼,以提升文章质量与出版严谨性。《中州学刊》的李娜副编审提及“发文难”的问题,提出应统一参考文献格式,以提高学术交流效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责任编辑马婧老师认为,评判文章质量的标准应包含创新性、论证完备性与现实意义,鼓励学者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勇于探索未知。《新闻爱好者》的主任编辑郑艳表达了参与论坛的喜悦,期待未来有更多学术交流机会。中国社科院的沙垚主任提出了田野调查在数字时代的新方向,呼吁从乡村发展脉络审视媒体作用,构建本土知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的禹建强教授分享了国际传播受众特征与效果评估的研究,旨在提升国际传播策略。上海交通大学的禹卫华教授指出了公共传播的四大挑战,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效果评估、研究方法的创新及智能媒体技术的跟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讨论了智能技术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陶喜红教授关注传播产业边界的变化及教学模式的革新。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林靖教授探讨了学科教育困境中人的主体性问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教授担忧新闻学边界在新媒体时代模糊不清,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林爱珺教授则指出智能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呼吁学术研究回归人与人互动的本质。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马梅围绕智媒时代的教学展开探讨,她指出在智媒时代背景下,面向全社会的内容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林嘉琳强调了在智媒时代中应“走在技术的前面,走到田野里”,主张深入实践,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新兴技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素白则聚焦于“广告精准营销”,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化媒介提升广告效果,实现更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彭华新则认为在追踪和学习最新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追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讯员:杨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