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追寻总书记足迹,学习红旗渠精神

——我院广播电视学系师生赴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州红旗渠开展认知实习活动

日期:2024-11-06    浏览量:

2024年11月3日至4日,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摄影基础》《电视摄像》《融媒体节目制作》《纪录片》《电视编辑》等专业课程所讲授的实践技能,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学系师生前往林州红旗渠开展认知实习活动。在我院党东耀老师、刘洋老师、王超老师、刘子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探寻中原大地历史印记,学习红旗渠永不过时的精神内涵。

11月3日上午十一时,全体师生到达安阳博物馆。他们逐一参观了展馆内的各个展区,仔细观赏了博物馆内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聆听了专业讲解员对于古代中原历史的生动讲解。从甲骨文、青铜器、商代都城遗址等各个方面,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从远古到明清时期深厚久远、绵延不断的历史。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聆听解说员对历史的生动讲解,拍摄记录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将学习过的传播理论与手段,运用于实际的中华深厚历史的阐释与表现中,积累文字、图片与视频素材,运用VLOG、宣传片等表现形式,积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红色文化。

下午,全体师生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一片甲骨惊天下”,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象征。2024年正值殷墟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师生们深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仔细观赏了从远古至今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陶器、青铜器、玉石等珍贵文物,聆听了讲解员生动详实的解说,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资料和感悟,挖掘线索,探索利用广播电视专业视角讲述中华文明与历史的新模式、新方法,讲好中国故事。

11月4日上午,全体师生抵达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是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师生们先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红旗渠修建的由来与过程。通过了解林州市严重干旱缺水的历史,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下令启动“引漳入林”工程,以及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除险队“凌空除险”作业与“铁姑娘”的故事,学生们深刻感悟到林县人民“闹太行、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奋斗者精神,亲身感悟到红旗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一种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坚定理想信念。

之后,师生们共同步行三公里到达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通过亲身感悟红旗渠等艰苦创业的实物,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到生生不息、创造历史的红旗渠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引导着同学们塑造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大家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学习动力,培养着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实操能力,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认知实习活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进一步了解了中华历史文化,深刻学习了红旗渠精神。这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的机会,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拍摄能力,为提升“采编播一体化”专业素养打下了基础。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增长了社会见识,提升了传播技能和文化自信。作为未来的文化传播从业者,同学们将以更专业的广电人素养、更深刻的历史感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王静蕊图:赵士亮)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