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上午,第八届“新媒体公共传播”学术年会暨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大学行政楼第二报告厅隆重开幕和成功举办。本届“新媒体公共传播”研讨会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郑州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5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曦,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孙保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晓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等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主持。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曦在致辞中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的办学成果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作为“211工程”重点高校,郑州大学拥有一流学科和丰富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陈曦还强调了新媒体和AI技术对公共传播的影响,期待通过此次年会探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陈晓伟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中英文双语致辞,表示会议将聚焦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她还强调学院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视,期待专家们深入交流合作,推动学科未来发展。张淑华副院长(主持工作)总结了学院过去十年的发展,回顾了新媒体研究院在科研团队建设、国家级项目、学术论文与著作出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尽管面临挑战,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仍然重要,学院将继续深化新媒体公共传播研究。她对所有支持学院发展的专家、教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并期待此次会议能取得丰硕成果。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分为两场,上半场由我院副院长郑达威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传播学评审组召集人尹韵公教授以穆青为例强调研究重要人物的时候要在历史情境下把握全面真相。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通过线上的方式谈到了互联网群聚传播,他指出新媒体时代具身的人被文本化,并产生了文本间隙,嵌入到文本主体间产生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教授介绍了AI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模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部主任、《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认为当前主流媒体认知需突破,党媒理论需创新,指出了主流媒体变革的路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教授主要强调了公共传播的时代价值。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分享关于AIGC的舆论风险与价值对齐的研究。
大会主旨演讲下半场由我院副院长邓元兵主持。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会长、ICA会士、香港城市大学周树华教授首先指出了短视频的可供性及其赋权潜力。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硕士课程主任、郭中实对人造真事实与AI假新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奥斯陆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Taina Bucher教授通过线上的方式,强调要从人文学科出发重新构想人工智能。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高级讲师谭健胜的演讲涉及健康与危机传播,呼吁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家人的精神问题,印度尼西亚日惹阿塔马亚大学则从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的视角谈到了乡村旅游景观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沙垚做了题为“传播学如何理解乡村:框架与路径”的主题演讲。
本届学术年会还包括“主编论坛”“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公共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创新”“公共传播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论坛”等主题论坛和八个相关主题的分论坛。
论坛闭幕式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元兵主持,郑州大学宣传部部长孙保营为获奖者颁奖。我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宣读致谢词,感谢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参与,并表达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期望。(文:李博宇、宋天豪,图: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