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应我院王一岚副教授邀请,国艺文创负责人邹庆强为我院2024级研究生带来了一场以“非遗保护传承与互联网创新融合实践”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围绕非遗数字化、现实挑战和传播策略等方面展开,为在场研究生呈现了关于河南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讲座伊始,邹庆强首先对我国的非遗资源的丰富性进行介绍。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3068人。河南作为文化大省,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万多人。
在丰富的非遗资源基础上,邹庆强重点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如何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他以视频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河南非遗数字化的前沿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磁州窑等非遗技艺场景实现了数字化复刻,并构建了中原元宇宙陶瓷展等体验空间,用户佩戴头显,即可沉浸式体验非遗数字展。邹庆强还以太极数字人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如何通过人物建模、动作绑定、人工智能系统接入实现非遗数字人的活化,在精准还原太极招式的同时,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交互。此外,豫剧《花木兰》的唱段表演更是通过高精度的动作数据采集技术输出到游戏中,玩家可在游戏中欣赏豫剧演员的演出,这种创新让传统艺术以全新形式触达年轻一代。
讲座还探讨了非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探索。邹庆强提到,体验活动如鱼灯制作和信阳毛尖采摘,为公众提供了直接接触非遗的机会;生活展陈则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视频传播通过记录和展示各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联名和文创活动,如蜜雪冰城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合作,不仅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还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

面对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邹庆强坦言,目前河南省非遗面临着数字化覆盖层面不广泛,大量技艺局限于地域传播;产品普遍手工制作成本高、量产难,难以打开大众市场;部分传承人老龄化突出,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他以“锔瓷”(一种传统瓷器修复技术)为例,指出非遗的传承需要通过创新焕发新生。
在互动环节,邹庆强针对“非遗是否注定要消失”“如何让年轻人喜欢非遗”“非遗产业化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他强调,未来要积极构建推动非遗产品从展柜走入生活,对于非遗直播热度不足的现状,应当聚焦技艺展示而非单纯带货,同时也需要专业团队对传承人进行培训,提升传播能力。

讲座最后,邹庆强呼吁同学们多多对非遗进行体验参与,切身去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文:李子涵 图:巫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