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追寻前辈足迹 熔铸新闻理想——穆青新闻实验班赴延安开展“重走穆青路”实践教学活动

日期:2025-07-07    浏览量:

7月1日至3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2023级穆青新闻实验班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重走穆青路”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由我院正处级组织员、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教授,《郑州大学学报》主编郑素侠教授带队,党东耀、刘宪阁、王晓宁、魏猛、陈卓、王怀东、牛梦迪7位教师参与,68名师生循着穆青足迹,在革命圣地感悟红色新闻精神,筑牢新时代新闻职业理想。

7月1日,师生首站赴南泥湾革命旧址,昔日被称的“烂泥湾”已林茂风清,绿意盎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呈现在师生眼前。在南泥湾广场,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在建党节当天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7月2日,师生们抵达延川县梁家河村——这座延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曾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师生们在打坝淤地旧址、知青井和沼气池旧址前,聆听“20岁支部书记带领乡亲脱贫”的故事,切身理解“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根基。

当日下午,师生们转赴桥儿沟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1940年,年轻的穆青于此深耕文学,并结下新闻初心。张淑华教授做了主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穆青》的现场教学,通过回溯穆青的新闻职业生涯,勉励同学们学习穆青的三种精神——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勿忘人民的社会责任、堂堂正正的个人修养。郑素侠教授以《从文学青年到新闻记者:难忘的第一次采访》为题,讲述了穆青首次采访经历对他职业选择的影响,以及他贯穿一生的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让同学们读懂了职业选择背后的信仰力量。王晓宁副教授以《清凉山实践:穆青精神的源头》为题展开现场教学,讲述了穆青在延安从事新闻工作的三个故事,激励学生传承穆青勿忘人民的崇高情怀,胸怀大局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023级穆青班学生裴晗感触颇深:“通过老师们的讲解,老一辈新闻从业者的精神穿过时光,仍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这一刻才真正感受到历史与信仰的温度。”

随后,师生们赴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同学们在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朴素环境中,学习革命历史,近距离感知了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崇高情怀。傍晚,延安大礼堂广场前,在党东耀、魏猛、王怀东、牛梦迪四位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围绕“新闻实践与职业理想”“新时代如何践行穆青精神”等话题展开分组研讨。“新闻绝非追求时效而凭空臆造的产物,更不是博眼球的工具。我们要深入现场、扎根一线,触摸事实的温度,还原事件的本真,让每一篇报道都承载责任与担当。”2023级穆青班学生魏奕佳在分享中如是说。

7月3日,在清凉山下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刘宪阁教授做了题为《延安情深:穆青的抗战记忆与新闻人生》的现场教学,追溯穆青与延安的精神联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诠释穆青新闻职业精神的人民性与现代性,引发了同学们对“新闻工作者时代担当”的思考。同时,师生们在清凉山深入了解了当年的中央印刷厂报纸分发处、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和新华书店在延安诞生的历史。

此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站,师生们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深入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本次“重走穆青路”实践教学活动让同学们深入学习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激励同学们深入基层、锤炼“四力”,将新闻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让红色新闻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供稿:张怡笑 图片:陈卓 余乐)

师生们在南泥湾广场

张淑华教授现场教学

郑素侠教授现场教学

王晓宁副教授现场教学

刘宪阁教授现场教学

师生在梁家河

师生在延安新闻纪念馆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