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穆青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新闻创新、融合转型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工作坊

日期:2025-07-09    浏览量:

7月4日—6日,由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创新、融合转型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工作坊”在郑州顺利举行。新闻如何创新?媒体如何转型?主流媒体如何进行系统性变革?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河南日报社、南方日报出版社、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杂志社,以及郑州大学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7月5日上午,工作坊在穆青研究中心120会议室拉开帷幕。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达威教授主持开幕式,学院书记陈晓伟教授致辞。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出随着传播生态剧烈重构、受众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期待聆听大家的真知灼见,并真诚希望各位会后继续关注学院和穆青研究中心的发展。

学术讨论环节由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宪阁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工作坊的契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辜晓进推出的新著《走进中国大报——报业融合转型的中国样本》。值此全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际,该书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其中第十章的案例为河南日报社,其规模与影响力可谓中原大报当仁不让的代表。

促成本次活动的另一机缘是辜晓进教授1990年到新华社访谈过河南籍著名新闻人、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而穆青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的重要代表,无论是抗战刚结束的1946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还是赶上互联网勃兴的2001年,他一直倡导以新闻创新应对媒体转型。穆青研究中心也一直关注相关话题。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有了本次工作坊。

深圳大学辜晓进教授分享了从《走进美国大报》到《重走美国大报》再到《走进中国大报》的研思历程,特别是《走进中国大报》背后的诸多故事和重要发现。比如在当前中国传媒体制环境下,报纸并非完全没落;尤其是那些积极改革创新、努力争取进步的报社如河南日报社等,在数字端已实现大众化抵达。而将社交媒体作为转型抓手,更是效果非常显著。较之英美报业的数字转型,他发现数字端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建构在当代中国报业中更为热闹,甚至成为超越欧美同行的唯一国家。正是基于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面对面的高端访谈,《走进中国大报》数据真实准确、观点新颖可靠,为当代中国报业融合转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中国传媒大学王灿发教授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和研究经历,赞同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指出,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以来,新闻创新与媒体融合已上升至战略高度。其间既有政治与制度因素,也涉及技术与受众因素:一方面互联网推动新闻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不同代际受众在媒介使用和内容需求上的差异,也在倒逼主流媒体不断创新传播技术与内容形态。他建议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媒体转型注入新动力。

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结合主流媒体改革的核心要素,谈了他的认识与思考。借鉴辜老师“走进”式方法,他呼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事实场景中获取第一手资料,避免坐而论道脱离实际。并建议更新教学与研究框架:新闻教育需融入数字新闻学理念,调整课纲,关注全球媒体新格局案例,补齐知识版图。更重要的是强化群众网络互动,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勇于参与社会焦点议题讨论,构建媒体与公众的双向对话机制。鉴于数字新闻业不再以媒体为中心,而是以网络行动者为主体,他强调要注意数字新闻学视角下的主流媒体定位问题。承载着形成社会共识核心功能的主流媒体,需与新兴传播力量协同互动。只有在“群众网络”与“行政网络”之间双向奔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暨南大学曹轲教授结合自己在南方报业的实践经历,以及到高校任教后的全新体验,从文体创新和文本优化角度分享了看法。他认为,随着短视频、数据新闻、动画、互动游戏等出现,新闻的表现形态不断延伸。比如这两年书信体的复兴,很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减少套话;又如问答体/日记体,也更具趣味性;颁奖词、推荐信、讣告等“实用文体”,也在考验新闻人的文字驾驭能力。关于文本优化问题,他从浙江宣传的口号由“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改为“说真话”,谈到要沟通内外,把官话、文件、讲话等“翻译”成大众易懂的语言。有感于当下媒体融合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内部如何整合,他认为更应把视野拓展到“外部融合”——媒体与社会、政务、产业的互动,共同构建信息生态,否则难以真正服务公众。

中国人民大学田自豪博士认为,辜老师的新书从宏观层面梳理经验,为后续微观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底层基础。作为青年学者,他认为应当深入到具体场域,开展可胜任的经验研究。他还注意到,中西媒体不同的运营逻辑,特别是内部运行机理和行动策略迥然各异。但不管怎样,他认为媒体公共性实践需要建立在新的规范性策略之上,包括更新采编标准、互动规则与平台治理,以确保媒体既能传递真相,又能凝聚共识。

南方日报出版社周山丹社长认为《走进中国大报》(2002)、《走进美国大报》(2018)及《走进中国大报》(2025)三部著作体现了“打造中国传媒思想库”的努力。她欢迎专家们惠赐更多兼具学者深度与记者锐气的稿件,为传媒变革提供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视角。

《青年记者》赵金副主编认为辜教授新书回应了数字技术重构传媒生态后,中国报业在融合转型中面临的挑战。紧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国家政策,用实证研究回答了转型如何落地的关键问题,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

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宁、刘宪阁各自提交了有关解困新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穆青以新闻创新践行勿忘人民的书面发言。穆青中心研究员党东耀教授、魏猛博士(新闻系主任)、牛梦迪博士以及博士生李婷等也基于各自经历和视角谈了对新闻创新、融合转型等的看法。

7月5日下午,工作坊下半场转移到《走进中国大报》重要调研案例河南日报社继续进行。专家们围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特别是辜晓进教授2023年9月调研以来的新进展等,与河南日报社总编室、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网、大河传媒有限公司、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河南手机报、河南法治报以及《新闻爱好者》杂志等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部分专家还调研了河南广电旗下大象融媒。这些新动态,尤其是河南省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之后给媒体管理和新闻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让参会嘉宾们更加迫切认识到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学界业界加强沟通的重要性。

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新闻创新视角理解媒体融合转型,响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国家战略。中心还将继续组织相关研讨活动,借以推进穆青研究,为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照。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