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班秀萍
2008年12月02日13:15 来源:《理论前沿》
[摘要]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出发,提出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强调高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具体途径,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 公民素质
公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
一、高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实施公民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和公民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8 年3月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力图使政府朝着更加公正、法治、高效、负责的方向转变,成为公众可信赖的公共机构,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社会公共领域的“划桨人”变为“掌舵手”。与此相适应,公民要有成熟的政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加强公民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公民教育的新形势。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元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过于单一,有时还会引起某些负面效果。而公民教育恰恰是站在法治国家权威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立场上进行的,这就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且有了更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仅能够体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而且能够取得实效。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呼唤着中国式的公民教育,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化挑战为机遇,化机遇为现实,探索中国式公民教育的模式。
其次,实施公民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意识转化,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利益分配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伴随着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三,实施公民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关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环保意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但公民义务意识、公民行为意识相对较弱,在大学生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因此,我们要加强公民教育,适应时代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二、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
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出台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将原来的7门课程改为4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被确定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其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知 ”、“行”统一、脚踏实地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公民教育功能,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养成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相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在参加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效。特别是借助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而大学生们也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中成长、成熟起来,认识到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素质的提高、公民社会的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发布日期: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