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资料信息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09-7-23

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2009-6-10 来源:《人民日报》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王东虓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些核心理念规定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具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主人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它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从权利意识方面讲,其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据此,可以分解为权利主体意识与当家作主意识两方面内涵。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公民树立权利主体意识即主人地位意识;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公民树立权利行使及主体作为意识。从责任意识方面讲,又可分为主动责任意识和被动责任意识。主动责任意识是主人地位与责任意识相统一的结果,而被动责任意识则是主人地位与责任意识相分离的结果。公民既有权利也有责任,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公民国家主人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把强烈的权利意识教育与自觉的责任意识教育统一起来。

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民是在特定的国家和民族中生存的人,国家与民族意识是萌发和养成公民意识的基础,两者之间应该是统一的。公民的民族意识应推动国家意识深化,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公民的爱国情感又应促使民族意识升华,有力维护国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那种狭隘的、失去爱国主义精神养护的民族意识,有可能导致完整统一国家的分裂,导致国内各民族间的纷争。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把国家意识教育与民族意识教育统一起来。

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是制度文明视角上的公民意识教育。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基本的含义,而公正则是实现平等的制度和环境保障。平等强调全体公民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而要解决平等问题,又必须强化社会公正。没有公正的制度和环境作为保障,平等很难实现;没有平等作为价值导向,公正又会迷失方向。因此,平等意识教育与公正意识教育,都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权利,自由意识是公民对法律赋予自己的各种权利的认识和理解。自由意识作为公民素质的一种反映,体现着公民对法律规定权利的自觉,体现着追求自由与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体现着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自由权利的尊重等。法治意识是公民依法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思想观念。通过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使公民形成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可以提高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使公民在实践中感悟法治对公民自由权利充分实现的极端重要性。自由意识教育与法治意识教育,是密切相连、互相促进的公民意识教育范畴。

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实现个体公民社会公民转化的教育,应包含公民个体道德意识教育与社会整体文明意识教育。目前,道德与文明教育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公民个体道德意识与自身文明行为存在不同步性,往往有观念、无行动;公民个体道德与社会文明程度有时显现二律背反现象,也就是在社会文明程度发达的社会中出现了道德与文明的现代病,有时甚至出现群体道德缺失现象,如在人际关系、公德公心、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方面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等。这些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课题。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应体现在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面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教育公民如何积极配合国家的防控工作,切实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避免疫情扩散,就是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必须将公民个体道德意识教育与社会整体文明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公民意识教育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根本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无疑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公民意识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公民意识以建设民主法治、追求自由平等、崇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公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公民意识教育的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领。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还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公民意识,就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的公民意识教育,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这有利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公民意识在文化交流和比较中融合、发展。

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的力量源泉,而且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对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使公民从小使用祖国的语言,掌握祖国的文化,继承祖国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和习惯;使公民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公民意识又是同时代发展相互促进、同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国家政通人和、兴旺发达;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让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迸发,成功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的发扬,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规范。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一个合格的公民,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懂得承担社会责任。公民意识教育只有与社会主义道德有机结合起来,使公民养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履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道德准则,形成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道德风尚,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形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公民是否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重要标志。很难想象,一个不知何为荣辱的人,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成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布日期:(200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