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资料信息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之二)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06-7-12

四、电子政务
 (注释29)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一是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200510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始试运行。20061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当日点击量达到4048万,页点浏览量为519万,访问人次34万,访问人数26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设置了政务信息区、办事服务区、互动交流区和应用功能区等4个区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不仅填补了我国顶级门户网站的空白,也为各级政府网站发展在建设模式、功能设置、栏目设计和内容组织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图1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首页部分内容)。二是政府网站普及率显著提高(参见图2),网站政务信息发布功能日益完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赛迪顾问所做的调查显示,到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域名(GOV.CN)注册量达到23 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 995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5.5%16.9%;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77.7%(位居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10名的机构或省/市,参见表1)。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各级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外交部网站经过6年建设,已成为拥有112个驻外机构子网站的外交部公众信息网络体系,日访问量达320余万次,通过24种语言、262个版面、近8亿文字向海内外公众介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成为展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窗口和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三是政府网站官民互动的桥梁作用得到认可,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一大亮点。2005年,民政部网站开通了关注06’民政网上建言献策专题论坛,设立了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等八个分论坛,广泛听取舆情民意。四是网上办事成为热点,在线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方便了群众办事。天津市行政审批服务网集中了68个市级部门的615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公布了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并具有实用性很强的表格下载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申请人。网站还按照阳光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查询、咨询功能,使申请人可以随时了解申办事项的办理进度、审查状态和审批结果等最新消息。五是子网站建设模式、按生命周期设计网站等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上海市、青岛市、商务部网站的成功经验表明,子网站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调动业务单位的积极性,保证各子网站信息与主网站同步更新,较好得解决网站建设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适应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需要,各部门在推进信息共享工作方面积极探索涉及多部门信息共享的应用项目,加强了组织协调机制建设和平等协商,部分取得可喜进展。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简称电子口岸)经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铁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外汇局、贸促会等11个部门,香港工贸署和澳门经济局,以及13家商业银行的联网,应用项目达32个,入网企业达23万家。同时,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也积极推进,已有29个地方政府同海关总署签署了合作建设地方电子口岸备忘录,涉及17个省区市及15个副省级以下口岸城市,共有19个地方电子口岸平台上线运行,使电子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注释32)
为推动财税增收,加强市场监管,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信息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原则。200512月,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全面推开。从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的实施效果看:上海市已经建成了信息较为完整、准确的企业基础信息库,截至200511月底,企业基础信息库已存有历史和现有的90.6万户企业的42项基础信息。全市有13.84万户新增企业通过新流程实现了工商注册、质监组织机构代码申领和税务登记,各部门面向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杭州市通过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推动了公共交换模式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截至20051220日,杭州市企业基础信息数据交换系统累计已交换各类数据9 274 755条,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成都市通过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程和应用尝试,从机制上解决了新增企业数据比对不一致现象,使相关部门全面、准确、及时掌握了企业的各种信息,截至200511月底,系统在完成90 900户历史数据比对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产生的19 000户企业基础信息以及各部门注册、吊销、变更等信息的动态交换共享,有效提高了行业监管能力。同时,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要求,自2005年起,各有关部委在原有共享试点的基础上,又重点开展围绕社会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打击商业欺诈和农村信息服务等应用主题开展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推进工作,并在财税库银间联网,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的共享交换和农业市场信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服务等方面取得进展。(注释33)

 

专栏5

广东省建成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 (注释34)

目前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大约为1300万辆,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交通管理任务十分艰巨。20051130日,广东省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正式开通。省公安厅、交通厅和保监局等单位根据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目录提供业务数据,通过信息查询和数据对比堵塞管理漏洞,实现了三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该系统已形成纵向覆盖省、市、县,横向联系公安、交通和保监等多部门的立体监管网,拥有全省范围内的交通事故信息、交通违法事实信息、营运车辆营运信息、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信息等8大类信息,共享的记录5300多万条。该系统的开通有效地促进了各相关厅局业务协同,更好地发挥了联合监管作用。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公安机关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随着金盾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20051月至12月,全国共抓获网上逃犯23 8559人,公安机关每天平均抓获的网上逃犯超过了654人(比上年增加118名);铁路公安机关抓获各类逃犯19 721多人,各地旅店管理系统自动报警抓获跨省逃犯近8000人。全国犯罪现场指纹实现了联网自动对比,2005年共对比中刑事案件约56 765起,带破案件58 499起,其中涉及命案461起。依托全国侦破杀人案件信息系统,快速开展串并侦查,对疑难案件侦破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随着全国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顺利进展,全国已有41 000多个派出所建立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纳入计算机管理的人口总数超过12.6亿。截至200512月底,公安部已经接收了全国341个地市上报的12.5亿多人口基本信息数据,有29个省级单位完成了首批人口数据报送业务。20059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正式开通。从915日起,上海、天津、重庆等80个城市的4亿人口的信息数据,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就可以查询。(注释35)

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用亟需。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注释36)

审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完成验收,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试运行和推广应用工作于200511月初步完成。审计管理系统从20039月开始在审计署机关部署试运行,2005年加快了在审计署25个派出审计局、18个特派员办事处、近20个省地两级审计机关部署应用。目前已经实现了审计署机关与25个派出审计局、部分特派员办事处和省级审计机关的广域互联、信息共享,在支撑审计业务、强化审计管理、支持领导决策方面发挥了初步作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单机版在试点应用基础上,加快了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推广部署。到2005年底,已经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推广部署了5万多套。(注释37)

海关通关应急体系基本形成。海关信息化工作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2005年能够抵御自然灾害、事故影响及人为破坏的安全系统(H2000)异地容灾切换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和相关企业的监控能力。(注释38)

财政信息化成效显著。为配合部门预算改革,截至2005年底,预算管理系统在中央165个部门、近万个预算单位,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73个地市级财政部门成功应用,实现了从基层预算单位编报预算、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审核、定额标准测算、项目预算管理、预算批复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也应用到中央各个部门及3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在地方应用到36个省市、200多个地市级财政部门,实现了支付工作的动态式、过程式监督管理,减少了财政拨款和退库款项的在途时间和划转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工资统一发放系统保障了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已扩大到35个中央部门和191个执收单位,地方22个省市也先后应用了非税收入收缴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网络建设方面,基本形成纵向连接中央、省、地市三级财政部门,横向连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商业银行的网络体系,有效支持了财政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资源共享。(注释39)

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门户网站改版升级,信息发布内容覆盖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和公共参与三个版块,已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面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安全生产信息,体现政务公开、宣传安全生产文化的重要媒体,平均日点击率达到12 000次。安全生产业务专网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2003年与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实现视频会议连接的基础上,2005年扩展到了22个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现了总局与42个省级安全监察、监管局的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功能。此外,在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有关资源数据库的规划、有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基于总局专网的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统计系统、煤炭经济运行调度统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经展开。(注释40)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金审工程建设中,组织了基于安全等级化的系统设计,采用国家保密局研制的数据单向导入设备实现了审计专网(非密)向审计内网(涉密)系统的数据传输,研制了联网审计中确保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系统安全的单刀双掷网络开关,研制了审计现场计算机数据本地加密(商密)和向审计机关数据传输加密的智能钥匙等。金财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网络安全建设的指导与支持,统一组织了金财工程安全产品选型招标工作,统一选定了网络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截止到200511月,黑龙江、北京等29个省市财政部门上报了本省市的网络安全建设方案,有22个省市的方案通过专家评审,20个省市已开始实施。(注释41)

各地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始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京市石景山区国土房产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审批环节由原来的460道简化为141道,减少69%;办事人员需要填写的表格由原来的56张减少为26张,减少54%;群众需提交的材料由原来的266份减少为122份,减少55%;工作总时限由原来的607个工作日减少为290个工作日,减少52%。杭州市城市规划档案馆系统投入运行后,查询便捷、快速、准确,原始档案的使用率下降90%;通过使用真空压缩技术降低档案的占用空间50%,仓储费用和管理成本降低。河南省焦作市12 319为民服务热线运行以来,已受理市民来电问题66 789件,办结66 578件,办结率达99.67%,事件回访率保持在100%,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注释42)

2006年,我国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围绕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农村信息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业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扩大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推动相关标准的应用,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在政府网站领域进行实践。不断增强电子政务相关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应用集成、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仿真验证平台系统、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专栏6

济南市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 (注释43)

济南市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依托济南市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公安、社保、规划、土地、交通、交警、教育、卫生等20多个部门涉税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健全税源监控联系制度,加强税源监控,为济南市社会综合治税提供技术支撑手段。一期工程利用市公用信息平台,建成了4部门的涉税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4部门历史数据和新增、变更数据的及时交换,4部门交换共享的企业基础信息已经达到149项。现已完成了工商174 476条、国税102 124条、地税130 028条、质监51 527条企业原始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国税局与地税局通过数据比对,发现了25 000条数据差异,落实纳税企业5000多户,补缴税款2700多万元。

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005
年,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展开。

(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20062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建设工程通过验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投入经费最多、工程量最大、技术最复杂、历经时间最长、应用前景最广泛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工程建成的15万数据库,包括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核心地形要素、地名、土地覆盖、数字正射影像及相应的元数据等7个子数据库和整体集成管理系统,数据覆盖全国陆地范围,合24 21815万地形图,数据总量达5.3TB,是目前覆盖全国规模最大、内容丰富、精度高的多数据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了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也已完成800幅建库工作;全国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已完成近700个市(县),11万~125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也进展顺利;125万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建设重点海域15万中国近海基础地理数据库;建成了统一规范的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库,完成历年综合统计数据的大规模整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中央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大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编制出版了各种电子地图,为公众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注释44)

公安系统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展开。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加载12.1亿人口数据。全国出入境人员/证件信息资源库已累计存储出入境查验记录和证照数据近21亿条,全国机动车/驾驶员信息资源库存储1.15亿辆机动车的数据,驾驶员数据1.26亿条。据统计,全国公安系统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存储的原始数据总量已近百亿条,应用系统总数上千个,各地公安部门建立的网站总数超过1450个,基本涵盖了公安系统的主要业务。(注释45)

民政部从2005年初全面启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建设,旨在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建国以来自然灾害灾情和救灾数据,为国家自然灾害评估、灾害应急响应以及减灾防灾的计划和决策提供服务。该数据库的数据来源除了民政部门外,还包括水利、国土资源、地震和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相关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目前,数据库已经开始广泛收集和整理各类数据。(注释46

 
(二)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农业部建立了近40个覆盖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积极为引导农民的生产活动服务。农业部建立了信息发布日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渠道发布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各地农业部门也积极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发布窗口,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注释47)

20057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到2010年,搭建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环境,使全社会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2005年,在专利信息数据加工领域,为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药专利数据检索系统》(CTCMPD)中、英文版,进行了中药数据库标引和翻译;完成了化学药专利数据库标引、中法药物专利标引、外观设计图形数据切图加工、中国专利说明书全文代码化转换、《法律状态数据库》数据加工等。在专利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开发了数据资源存储系统生物序列数据库,并对中西药检索系统进行了整合。烟台烟酒专题数据库、山东海洋专题数据库、天津环保专题数据库、珠海轨道交通专题数据库、湘潭机电专题数据库等地方专利局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积极推进专利数据库开发的同时,2005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新闻媒体构建了中国专利信息发布台,免费为专利发明人传播专利转让信息并提供维权咨询服务。(注释48)

就业信息资源开发积极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为了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困难,创建和谐稳定的就业环境,教育部建设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经过两年发展,该网在2005年初步形成了横向与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社会人才网站共同开拓就业渠道,纵向与各省级高校就业网站共享学生信息的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网站各类就业服务信息含量逐步扩大,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拓展。据统计,该网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领域最大的网站服务平台,拥有260万全国2004届高校毕业生数据,2722005届毕业生数据;以各种方式累计提供用人岗位需求信息超过40万条;网站平均日点击量200余万次,最高日点击量2000多万次。

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按照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采购、开发和整合,大大丰富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截至目前,共采购资源小班教学视频资源430小时;多媒体教学课件4091学时;学生学习辅导资源372小时;专题教育资源163小时;教师培训资源1088小时。这些资源正在通过中国教育卫星专用频道,免费向具备接收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发送,90%以上已建成的项目学校接收到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我国已有近800门高校和高职课程实现网上共享。2005年精品课程网页日均访问量68 326人次。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圆满结束,共开发了130多个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和教学素材库,覆盖了18个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主干课程。组织开发了100多个与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面向社会征集评选了50多个优秀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组织建成了10全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开发基地(注释49)

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2005年底,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累计总量已逾120TB,其中:全文影像数据10 400万页,音频数字化转换40多万首,视频数字化转换1.5万部;外购中文数据库30个,外文数据库102个,DIALOG国际联机数据库600多个,中文电子出版物2万余件,外文电子出版物1000余件,音像制品10万余件,网络资源采集总量1195GB,新增西文善本数据33万余种7000万页。(注释50)

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全国各级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是: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编撰出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处理,开发档案资料数据库;利用档案网站发布开放档案信息,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建立现行文件查询利用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注释51)
(三)信息资源产业

信息资源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数字影视动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数字电影产量超过50部,完成了近300部优秀国产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加强,全国专业数字影厅数量突破200家。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移动电视业务取得良好效果,IP电视、手持电视业务发展开始起步。广电总局加强了影视动画题材剧目规划立项和发行审查,积极开展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工作,组织实施国产动画精品工程和国产动画产品走出去工程,全年共认定了441部国产优秀动画片。加强了15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4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全年国产影视动画产量达4.2万分钟,比2004年增长近1倍。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影视节等重要活动。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2005年,中国游戏产业经历了由引进代理向自主创新转折的重要一年。网络游戏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用户达到2634万,比上年增长了30.1%;网络游戏出版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7.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2.6%。全国从事游戏自主研发的团队由2004年的73家增长到2005年的120多家,开发的大中型网游作品由109款增长到192款。调查显示,游戏研发从业人员数从上年的4000多人增长到12 600人。2005年中国民族原创网络游戏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信息资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注释52)

此外,为全面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部分地区进一步加强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着手编制地区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加强法制建设。黑龙江省完成了《黑龙江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黑龙江省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已正式纳入省立法程序。(注释53)河北省网上审批系统、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规划试点成果顺利通过国家信息化专家组的评审。(注释54)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06年我国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六、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
 
 
 

(注释55)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得到增强,为国家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2005年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13 164亿元。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已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一)电子信息产业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效益逐步提升。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8 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增长28.2%;利润1307亿元,增长5.2%;税金435亿元,增长10.5%;出口2682亿美元,增长29.2%

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升。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4%,比上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增速超过GDP增速18.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参见图3),新一代视听产品、通信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计算机行业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10 644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31.7%




3 20002005年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产量情况(注释56)

大公司战略取得明显进展,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22家。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增长较为快速,特别是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销售收入增速均高达30%以上。企业规模明显扩大,预计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将达9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速超过15%。主要产品产销衔接良好。2005年全行业产销率达到98%。产品结构逐步升级,液晶产品生产增速达418.6%,等离子产品生产增速达215.9%,高端产品日益成为彩电行业的热点和增长点;计算机行业中,笔记本电脑占微型计算机的比重接近6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逐步下降。

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进出口额达到48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

软件产业增势明显。软件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0511月,软件企业数量已超过11 000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已超过200家,通过CMM2以上级别认证的企业超过200家。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软件出口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截至20059月,全国共登记备案软件产品28 401个。与网络相关的应用软件和软件服务业得到快速的增长,同时IT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了新产品技术的升级和数码等新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嵌入式软件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增长。管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对企业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友、浪潮、神州数码、金蝶、金算盘、远光等一批国内管理软件厂商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积极应对国外厂商的竞争,行业应用和集团企业应用不断加强,推动了整个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软件基地发展迅速,特别是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快速,基地内的软件企业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3/4以上。(注释57)

电子信息企业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子。20055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并购后的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PC1400万台,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夯实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电信服务业

2005年我国电信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和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推动行业转型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电信服务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电信业务收入完成5799亿元,增长11.7%(参见图4)。电话用户新增0.97亿户,达到7.4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9亿户(参见图5)。服务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7线/<>和30.3/<>。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电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电信运营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电信运营商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加快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2005年我国增值电信业务领域服务类型更加灵活,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到2005年底,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超过1.8万家,比上年增长36%。从固网智能业务到宽带增值业务的拓展,从网络电视(IPTV)合作项目的签订到产业链协作能力的加强,都反映了运营商正在快速推进业务转型。以基础运营商为主导,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在内的新的电信产业价值链正在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信息服务大行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形成。




4 19992005年我国通信业务发展情况



5 19992005年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注释58)

专栏7

网络信息服务发展加快

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传递、存储、开发和应用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形成了信息资源生产和应用的良性循环,信息资源在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倍增效应日见显著。20058月,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百度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技术,为客户创造了一个与海量目标市场客户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汇聚了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将企业登录的信息整合分类,形成网站独具特色的栏目,为企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创造了成功的商业网站运营模式。
 
(三)信息技术

2005年我国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数字音视频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以中央处理器众志龙芯系列为标志的集成电路技术获得较大进展;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前列;新型高速路由器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得到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行业标准已经发布,正在走向产业化。网络通信、信息安全、信息家电等领域的片上系统(SoC)芯片开发和应用取得突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成功占领视频图像输入芯片40%以上的市场份额。(注释59)

一些典型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11亿元,比上届百强增长17%,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8%

华为公司积极推动全球化研发战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积累,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华为公司是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其中90%属于发明专利。2005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600件,累计申请专利10 000多项。迄今,华为公司已申请了3000多项3G专利,并拥有5%WCDMA基本专利。(注释60)
华中数控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已成为国内的主要强势品牌,目前华中数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性价比的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已有8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近万套系统应用于国内机械、汽车、能源、航天航空、教育等行业。华中I高性能数控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国产数控系统获得的最高国家级奖项。(注释61)
2005
6月,海信集团研发的我国第一款视频芯片――“海信数字视频处理芯片通过有关部门鉴定,打破了我国彩电行业核心芯片长期以来依赖国外的现状。该款芯片包含了3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有9项发明专利技术,其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数字高清晰彩电及其他多媒体显示器,并可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江苏无锡永中科技公司依靠自主创新,成功解决了困扰世界软件业多年的集成技术难题。永中集成Office利用自主开发的数据对象储藏库技术,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简报制作等功能整合为一体。目前永中Office不仅在国内深受广大用户好评,而且出口到日本、南非、北美等海外市场。此外,我国的银河麒麟服务器操作软件、红旗桌面操作软件以及金山办公软件等在自主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明确了发展国产高性能64CPU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成立了龙芯产业联盟。国产软硬件公共信息平台、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加快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引导和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订。

专栏8

星光中国芯项目成果开始广泛应用 (注释62)

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承担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已突破七大核心技术,申请了5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开发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已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罗技、创新科技、索尼、富士通、联想、长城、波导、TCL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该项技术成为中国电信指定的标准芯片技术方案,并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采纳为手机多媒体格式技术规范。目前,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全球市场已累计销售5000多万枚,覆盖了中、欧、美、日、韩、台等1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知名的IC品牌。20051115日,中星微电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生产企业。

2006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和攻关项目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在有机融合基础上的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发布日期:(20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