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科学研究

中心成果之《坚持倡导和培育正面价值观与否定和破除负面价值观的同步性》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刊名:思想政治教育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期次:2016年08

坚持倡导和培育正面价值观与否定和破除负面价值观的同步性

Keep Advocating & Cultivating Positive Values and Negativing & Breaking the Negative Values Synchronous

 

作 者:

王东虓

 

作者简介:

王东虓,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原发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京)2016年第20162期 第30-37页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正面价值观与负面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肩负着倡导正价值与否定负价值的两重任务。这种两重性告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全面地认识与把握富强与贫弱、民主与专断、文明与野蛮、和谐与对抗、自由与枷锁、平等与等级、公正与偏私、法治与人治、爱国与辱国、敬业与渎职、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12对范畴。在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历史任务中,依据党中央培育和践行同步的指导方针,应坚持倡导与否定、树立与破除同步的思路,在积极培育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不断深化。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价值观/负面价值观/同步性

 

期刊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 2016年08

 

我党近百年来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宝库,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宝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统一地指向“公民”价值观的培育,并以落实到“公民”的行为实践为成效检验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公民的国家价值观的基本培育内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公民的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培育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公民的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培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都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倡导和培育正面价值观本身就蕴含着否定和破除负面价值观的艰巨任务。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是对当今社会实存的多样化价值观中的一切与“三个倡导”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的消极腐败、低俗腐朽和落后过时的价值观念的否定和破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正价值与负价值同处一体的两重性特质,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富强与贫弱、民主与专断、文明与野蛮、和谐与对抗、自由与枷锁、平等与等级、公正与偏私、法治与人治、爱国与辱国、敬业与渎职、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12对范畴。在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历史任务中,依据党中央培育和践行同步的指导方针,应坚持倡导与否定、树立与破除同步的思路。坚持倡导和培育正面价值观与否定和破除负面价值观的同步性,有利于在积极培育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不断深化。

第一,倡导富强价值观,就是要实现既富又强的价值目标,这既是对传统的甘贫守旧价值观的否定,也是对为富不仁价值观的否定。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李克强总理在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富”“强”统一的价值观。“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指出了传统的甘贫守旧的价值观不可取;“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指出了对为富不仁的价值观也必须否定。

树立“富”“强”统一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否定贫弱价值观和富贵价值观,积极倡导共同富裕价值观。贫弱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甘于贫弱、坐吃山空、维持现状、不思变革的甘贫守旧的价值观。甘贫守旧的价值观是创新发展的观念障碍,必须予以否定和破除。富贵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富后显贵的“土豪”价值观。富后显贵的价值取向极易发展成为富不仁的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予以否定和破除的负面价值观。共同富裕的价值观指向共同致富、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表现为共生存、共发展、共富、共享,遏止、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实现国家富强的价值目标。

第二,倡导民主价值观,就是要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的成熟程度总是与该国人民的民主价值观的成熟程度相一致。偏颇的民主价值观只能导致民主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需要民主制度建设与民主作风培育同步。因为民主作风恰恰是一个人的民主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所以,一要以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衡量思想上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终要以行为实践中的作风民主与否为判断标准。领导干部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破除专断、跋扈等不民主作风,才能逐步使民主价值观在思想上生根开花,养成自觉的民主作风。二要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既要树立民主是建立在多数人意见基础之上的整体民主、有序民主的观念,还要校正把“多数”等同于民主的错误观念,更要反对采取无政府主义“大民主”形式以及非理性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聚众滋事等行为取向。实现国家民主发展的价值目标,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三,倡导文明价值观,就是要倡导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活动。文明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先进状态和标志。文明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文明理念,也表现为人们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行为等实践活动。追求文明、反对野蛮和愚昧,一直是中国革命先驱的不懈追求。倡导文明价值观既是对野蛮价值观的否定,也是对违背科学的愚昧价值观的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为人蛮横、处事暴力、语言低俗、行为粗野等野蛮现象背后,都有与其相应的价值观念在作祟。同样,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科学的歪理邪说,缺乏知识、不明事理等愚昧迷信现象,也都有与其相应的价值观念在作祟。所以,倡导文明价值观,既要注重文明精神的培育,又要加强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既要鞭挞野蛮,又要下大力气揭露愚昧。在现实生活中,要自觉树立生产活动文明、生活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人际交往文明、公共场所文明、旅游观光文明等价值理念,努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公民的文明境界,以不懈的努力夯实我国文明软实力的根基,实现国家文明发展的价值目标。

第四,倡导和谐价值观,就是要坚持“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辩证和谐价值观,不断升华“和为贵,谐为美”的和谐思想境界。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只有“和”才能生活幸福,才能事业兴旺;也只有当“和”成为一种人们普遍崇尚的价值理念时,才能求得思想、言行的统一,才能在矛盾冲突中自觉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求得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强调的是,倡导和谐价值观不是不讲原则。“和而不同”就是把坚持原则、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得平衡视为理想的和谐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和谐价值观就要消除那些与和谐价值观不协调甚至冲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别是当前国际社会上死灰复燃的冷战思维或对抗性行为。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需要全社会各种要素协同发力。其中,民主是和谐的根本,法治是和谐的保障,道德是和谐的准则,文明是和谐的纽带,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公正是利益协调的杠杆,尊重是人际和谐的前提,天人合一是可持续的和谐。只有充分认识和谐这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时时处处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去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

第五,倡导自由价值观,就是要坚持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价值尺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倡导自由价值观也是对禁锢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切陈旧落伍价值观的否定。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就要自觉遵循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遵守社会法则(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发扬在不逾矩前提下的改革创新精神。

自由是一个融价值认知、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价值践行为一体的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人们只有在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自主确立和形成追求自由的科学价值目标;也只有依据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具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价值准则自觉行动的能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是一个融明确社会理想追求、遵循行为规范、提高行为能力于一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系统工程。

自由又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讲,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按规律办事意义上的自由;从法律视角来讲,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法律既是对自由的保障,也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①;从道德视角来讲,自由是道德自律、行为慎独等意义上的自由;从社会视角来讲,自由是社会和谐、人际和谐环境中的自由;从政治视角来讲,自由是国家稳定、安定团结条件下的自由;从国家视角来讲,公民的自由是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尊重国家主权等前提下的自由。由此可见,自由绝不是自由放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任性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必须打破各种枷锁,才能求得解放、获得自由。要破除物质、精神等对人的奴役,特别是人性中潜藏的名利枷锁、权色枷锁、等级枷锁、贵贱枷锁等价值观念桎梏。把自由价值观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要树立超越枷锁之理念,就要学会解放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套在自己身上的各种枷锁,特别是物欲枷锁、思想枷锁、心理枷锁。从我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断升华“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自由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基石。首先,树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素质的人的理念,花大力气共同夯实社会整体的文明基础。其次,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的自由是立足社会和谐之上的自由,只有在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社会需要不断拓展人的发展空间,要打破传统体制和机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束缚,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劳动内涵、生活内涵,打破单一的劳动角色和工作范围,创造超越地域和部门限制的、可以让人在更多领域内施展才能的社会条件,等等。

第六,倡导平等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人格等方面的平等意识。由于平等是人们基于制度文明视角的价值追求,所以,倡导平等价值观必然要否定传统的在私有制土壤中生成的根深蒂固的等级价值观、特权价值观、贵贱价值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强调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

倡导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要求公民树立以下平等理念:其一,树立公民享有平等政治权利和地位的理念。“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利主体意识;“人民当家做主”,强调的是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意识。其二,树立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违法行为也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自觉破除头脑中残留的各种各样的封建特权意识。其三,树立发展成果共享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提出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即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统筹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使城乡居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就具体体现了发展成果共享理念。其四,树立社会机会平等理念。社会机会平等理念的树立,要求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机会平等这一准则的意识,即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树立机会平等、参与平等以及操作程序和运行过程平等的意识。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是文明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树立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还需要全体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共建、共创机会平等的良好社会环境。其五,树立人格尊严平等理念。人格平等是实现人的尊严的基础。人不分贵贱,“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树立人格平等理念,反对人格歧视,才能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社会目标。树立人格尊严平等理念,就要在现实生活中恪守人的尊严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原则,树立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观念。在尊重他人的品行的形成过程中,自觉破除头脑中残留的人分等级、贵贱的意识。

第七,倡导公正价值观,强化公平正义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讲公道;对事主持正义,讲原则;对物分配公平,讲合理。由于公正也是人们基于制度文明视角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在与偏私价值观、邪恶价值观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极营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公正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当行为,即人们坚持维护客观真实、主持正义所表现出的公平正直、摈弃偏私的品行和高风亮节。正如《朱子语类·卷二六》对“公正”的解读:“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即见人之善者则好之,见不善者则恶之,善恶分明,好恶评价合理,就是公正。

公正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对人和事进行评判时一视同仁,即按照统一的原则或标准处理相同的情况;二是指分配关系中的平衡合理,即所得与付出相适应,“得所当得”就是公正。由于公正既是道德文明范畴也是制度文明范畴,所以,树立公正意识既要依靠社会制度中的公正原则和标准,也要依靠实践领域中个人对待人和事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公正蕴含着平等。平等与公正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有辩证统一性。平等价值观作为一种对制度文明的不断追求,具有理想性。公正则是实现平等这一价值理想的手段和途径,起着推动器的作用。公正总是处于现实运作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当前追求和实现平等的过程中,更需要社会公正手段的介入并不断发挥其调整、调节的作用,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向相对平等的状态发展。离开公正的调节也就失去了平等实现的前提,而缺失平等的价值导向,公正的调节也就失去了方向。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公正就是追求平等,解决平等的一切问题在于秉持公正。只有坚持公正才能推动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又是维护平等和公正的基础。

第八,倡导法治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敬畏法律、依法办事的价值理念,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应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公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价值观念。同时,树立法治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对传统人治价值观的不断否定的过程。

树立法治价值观,就要形成敬畏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价值理念。公民能否形成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和尊重,关系到能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实践中。形成敬畏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树立尊重法律的意识。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树立尊重法律的意识。通过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使公民形成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其次要树立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树立法治价值观,就要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任务。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奠定良好基础。由于法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最基本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所以养成自觉学法意识,是法治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遵法意识,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观念。由于依法办事是保证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和遵守的关键环节,所以,养成自觉用法意识至关重要,需要养成以法律为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还要养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本身就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树立依法维权、自觉用法意识,才能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第九,倡导爱国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倡导爱国价值观同时也是对一切有损于国格的辱国价值观的否定。

爱国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也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力量及评价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标准。由于公民是在特定国家中生存的人,因此爱国意识是公民国家意识萌发和养成的基础,也是培育公民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引导公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传承和创新中国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树立爱国价值观,就要培育公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培育公民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培育公民建设祖国、奉献祖国的意识,培育公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等。对于广大青年来说,热爱祖国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热爱祖国集中体现为对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爱国责任感就越强烈、越自觉。爱国责任感催生了伟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古往今来,对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

第十,倡导敬业价值观,就是要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倡导敬业价值观同时也是对一切玩忽职守、尸位素餐等渎职价值观的否定。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敬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公民的立业之本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培育敬业价值观,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树立爱岗意识。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爱岗敬业是一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这是因为普通的职业中也蕴含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对社会作出奉献,每个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到爱岗敬业。没有普通平凡的爱岗敬业精神,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就无处谈起。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才能逐步培养起爱岗意识。

其次,要树立职业责任意识。敬业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美德,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敬业精神。一旦开始从事某项工作就意味着承担起一份责任,每一种职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不同的责任。只有担当起责任,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同时,担当责任不仅要承担工作任务,更要对工作中的失误勇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断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即使能力再强,最终也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

再次,要树立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敬业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干一行就干好一行,把工作做到最好。有什么样的职业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效,只有树立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勇于超越自我,以更上一层楼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在职业生涯中,个人只有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价值。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树立勤奋实干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敬业价值观的落实,需要人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职业操守。只有树立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做好工作。这也是对敷衍塞责、玩忽职守、尸位素餐等渎职价值观的否定。

第十一,倡导诚信价值观,就是要弘扬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和重诺守约的道德品质。诚信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原则,更是一种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这一要求,坚持的就是道德诚信建设与制度诚信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倡导诚信价值观同时也是对一切欺诈价值观的否定。

从道德诚信的角度来讲,诚信是“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体,是内化诚信理念与外化言行守诺的统一体,其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讲求信用、遵守承诺、言而有信。可见,道德诚信作为公民处理内诚与守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道德要求。树立诚信价值观,其一,要树立完善自我人格的价值追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诚信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应该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地践行诚信价值观。其二,要善于自省。“内诚于心”要求人不断内省。一个人只有具备善于反省的自觉,才能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其三,诚信价值观需要通过责任担当来巩固。“外信于人”就是不能违背自己曾经对别人许下的诺言。

从制度诚信的角度来讲,树立诚信价值观,一方面,需要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人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社会环境中,而诚信环境的建设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由个体组成,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以诚信价值准则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诚信赢得他人的诚信,社会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社会。可见,诚信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另一方面,在树立和培养诚信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道德教育的力量,更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蕴含了道德诚信建设和制度诚信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所以,积极推动全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建立起包括信用记录、信用考核、信用激励与惩罚等在内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公民自觉践行诚信价值观。当前,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这些方面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制度诚信建设人人有责,每个公民都应为打牢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持久发展的诚信基础,为提高全社会的诚信度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十二,倡导友善价值观,就是要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共建团结、友善、亲和、友爱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倡导友善价值观同时也是对冷漠价值观的否定。友善价值观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论是在提升个人道德境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友善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树立友善价值观,提高公民文明素质,需要从自我做起。正己,方能正人;善己,方能善人。树立友善价值观,应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施善举。与人为善者,往往使人感觉温暖,给人留下亲和的印象。友善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学会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人和事,才能具有人格吸引力。广大青年更要认识到,友善是成功的桥梁,友善是做人、做事、成家、立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把与人为善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和价值追求的目标。坚持把培养善德、善念、善举作为自我修养的主要着力点,时刻反思自我行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会产生什么影响,努力把友善价值准则从道德他律提升为道德自律,把友善价值准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升华为一种价值信念。此外,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培育和践行公民友善价值观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它对消除当前的人际冷漠、麻木不仁等不良社会现象起着治根疗本的作用。

友善作为协调公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从人际关系的血缘纽带、利益纽带、道义纽带来看,道义纽带特别是作为公共道德的友善纽带,可以真正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推动人们用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来填充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靠掠夺和乞求都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给予中得到幸福。所以,做一个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给予,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树立友善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友善价值观倡导人们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我们要在友善价值观的引领下,自觉培养友善意识,积极弘扬善行义举,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形成家庭温馨、邻里和睦、人际融洽、社会和谐、生活美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倡导和培育正面价值观,就必然要否定和破除负面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普遍确立和实践转化,是根治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一切消极腐败和低俗腐朽社会现象的良方。只有全体公民自觉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注释:

①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第4条,1789年。